第三百六十章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鸦片战争。
英军在广东滞留月余,北犯福建,未能得手,当即兵进浙江,攻陷定海,随后又移师北进,兵至天津白河口,投送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给清政府的照会,无理要求中国皇帝为英人昭雪在粤蒙受的“冤屈”,赔偿鸦片烟价,并割地通商。按惯例,清王朝地方大员不能擅自接收外国照会,更不敢向皇帝呈递外人照会。无奈英国船大炮猛,而且除广东、福建预做防备之外,各省既无坚实战船能够御敌于大洋之外,又无阻敌登岸之可用大炮和能战之兵。直隶总督琦善此时已顾不得成例,径直接受照会,允为代达朝廷,并上奏道光说:“英夷船坚炮利,无可与敌。夷船不来则已,夷船若来,则天津等各大海口断不能守。”朝廷内外一些平时安逸享乐的行家里手,均害怕战争打扰其安乐生活,而果真英国人登岸,自己奉命拒敌,又不知这仗到底是如何打法。他们为英国坚船利炮所吓倒,只求早早结束战争,纷纷散布流言,有人谓林则徐广东缴鸦片,原是先许重价收买,而后食言负约,以致激变;英人兴兵,实是请求天朝大皇帝给个公道,开恩恢复通商。有人则说邓廷桢调赴闽浙总督,毫无作为,英人未攻厦门,硬是上奏朝廷,谎报战功。一时间,朝廷上下,乱哄哄吵做一团。
道光获悉前敌败耗,耳听各种流言,翻阅琦善奏章 和巴麦尊照会,不觉对林则徐等产生怀疑,暗思英军威逼京师,孰是孰非,一时真伪难辨,不妨颁旨诘问林则徐,看其何词以对;诏令琦善与英人交涉,虚与周旋,试看结果如何,再作定夺。其诘责林则徐的谕旨,措词激烈,大略谓:“命你赴粤查办海口事件,业经一年有半,然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尽,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何词以对朕也?”在给琦善的诏旨中,则令其转告义律说:“天朝皇帝抚绥四海,恩布中外,凡外藩来中国贸易者,稍有冤抑,自会立即查办。上年林则徐等查禁鸦片烟土,未能仰体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蒙,措置失当。兹所求昭雪前冤,大皇帝早有所闻,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意想以此先令英军退去,然后从长计议。
琦善所辖防区,天津共有弁兵800名,山海关一带连一尊合用的大炮也没有,英军北上,清守军早已慌做一团。琦善接奉道光诏旨后,心中暗喜,自思有了退敌法宝,当即照会英国侵华军总司令懿律(义律的堂兄),明确表示说: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办理不善”,大皇帝已知其非。至于巴麦尊照会中所求各节,尽可慢慢商量,希望英军返回广东,静待大皇帝派出钦差大臣“秉公查办”。时值深秋季节,天气渐凉,英军不便在北方采取大规模行动。懿律接到琦善照会后,即顺势率军南下广东,准备伺机再发。
英军南下,琦善上奏朝廷大肆渲染自己“退敌”有方。道光接报后,觉得这英夷原来并非桀骜,林则徐等恐是有负朕意,确乎办理不善。于是降旨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前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同时令将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查办。
琦善奉旨到广东后,一意媚外求和,实指望退出英兵,报功邀赏。岂知英军南下本是缓兵之计,一面在广州与清交涉提出更为苛刻的侵略要求,一面暗中调兵遣将。琦善毫无战守准备,步步退让,答应了英国侵略者几乎全部无理要求,只是关于割让香港一事,不敢做主,准备上奏朝廷请示后再做明确答复。英军调兵遣将停当,不待琦善答复,即发兵攻占大角、沙角炮台,进而威逼虎门,并单方面发布未经议定签字的所谓《川鼻草约》,强占了香港。
道光派令琦善赴广东时,原想引英军南下,姑允恢复通商,惩办林则徐,以换得英国全部撤军,消除战祸,免得大动干戈,劳师靡饷。不过,那时他既不认为英国坚船利炮威不可挡,也不完全相信英人会轻易就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