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章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因此谕令琦善到广州后,要“一面与之论说,力争折服英夷,一面妥为预备,如其桀骜难驯,毋得示弱,有失天朝体面。所需御剿兵丁,可一面飞调,一面奏闻,不必先行请旨,以误戎机”。英军在广州再次发难,攻占沙角、大角炮台消息传至京师,道光因事先已有所预料,并不惊慌,当即传旨责令琦善“赶紧团练兵勇,奖励士卒,并储备军需粮饷枪炮火药,严惩英夷”。同时,诏令对英开战,命御前大臣宗室弈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征集各路大军共计1.7万余人开赴广东前线,意欲一举荡平入侵之敌。不料琦善毫无战心,竟上奏说广东“地势无要可扼,军械无利可恃,兵力不固,民情不坚,若与英夷交锋,实无把握,不如暂示羁縻……”道光览奏不觉动怒,心想如此懦夫,如何堪当前敌?正思降旨斥革,又接广东巡抚怡良等密折,参奏琦善一意孤行,不听众文武劝说,私允割让香港。怡良密折真是火上烧油,道光阅后直气得手足冰冷,两眼昏花。稍待镇静,提笔在琦善奏折上批道:“汝被人恐吓,甘为此遗臭万年之举,今又摘举数端,恐吓于朕,朕不惧焉。”随即传谕,令将琦善革职拿问,锁解进京,并将其全部家产悉数抄没入官;命奕山、隆文等星夜兼程,迅赴广东,整兵旅,歼丑类,收失地,惩汉奸,务期大伸天讨,以张国威。

    英军获悉清廷派将增兵,遂先发制人,大举进攻,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二月初攻陷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及数百守军力战不敌,壮烈殉国。三月,参赞大臣杨芳先至广州,一战又失乌涌炮台,英船驶入省河,广州城危在旦夕。

    奕山等在道光圣旨再三催促下,于道光二十一年三月底到达广州。闻听英军船坚炮利,本无战心;若不战而和,又恐遭重咎,遂召同来新任粤督祁贡及参赞、巡抚人等计议发兵攻剿。四月初一日,奕山兵分三路,夜袭英军,希冀一战而胜。不意英军早有准备,激战五昼夜,所有炮台要塞尽失,清军兵困广州城,不时发炮轰击。奕山攻守无术,慌了手脚,急命高悬白旗示降,令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乞和,签定了屈辱的《广州和约》,议定双方停战,赔偿英国军费600万元,英军退出虎门,奕山等撤出广州城,率军屯驻离城60里以外。

    奕山战败求和,自知如实上奏朝廷,吃罪不起,于是谎称广州停战,系因他率大军屡次“焚剿痛击,而大挫其锋……英夷穷蹙乞抚”。至于赔款,则是因为英夷战败,无路可走,“其头目投伏于地,向城作礼,乞还商欠,并恳请拨库钱280万,否则,年余未能通商,货物不能流通,资本折耗,非但商欠无以偿还,而且生计无以维持”。因此,经广州文武共同商量,为表天朝怀柔远人之意,奖励外夷向化之诚,议定允其所请。

    道光接阅奕山瞒天过海的奏报后,非但毫无察觉,还真以为是英夷慑于“天威”,倾心向化,从此中外和好,免去刀兵之苦,不觉转怒为喜,竟颁旨“准令通商”,同时传谕沿海各省,酌量裁撤调防官兵,以节糜费。至此,他越发怀疑林则徐等在广州的行为,相信英夷兴兵构难,是由林则徐“办理不善”、“操之过急”所致。自思年余来寝食难安自不必论,其劳师糜饷,国无宁日,沿海生灵涂炭,不罪林则徐、邓廷桢,又由谁来任其咎?念及此,遂发谕一道,令将林则徐、邓廷桢从重发往伊犁,遣戍赎“罪”。

    正当道光误信奕山谎报军情,认为夷乱已平而令沿海各省裁军撤防之际,英国政府换将增兵,准备进一步扩大侵略战火。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六月,英国新任特命全权公使璞鼎查、侵华英军总司令巴加聚会于香港。经过一悉密谋策划,月余后率军北犯厦门。总兵江继芸等力战牺牲,厦门陷落。随后,璞鼎查和巴加调集大队,北犯浙江,仅两月时间连陷定海、镇海、宁波三镇。定海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皇帝全传简介 >中国皇帝全传目录 > 第三百六十章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