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等率军英勇抵抗,全部以身殉国;两江总督裕谦亲自登城督战,而浙江提督余步云未战先逃,以致镇海、宁波失守,裕谦自杀谢罪。总督死,提督逃,三总兵殉国难,整个浙东地区风声鹤唳,侵略军恣意烧杀淫掠,千千万万无辜百姓在铁蹄下呻吟。
为阻止英军的进攻,道光于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初四日诏令宗室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奕经为扬武将军,侍郎文蔚、副都统特依顺为参赞大臣,调集江西、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数省马步各军,驰赴浙江。哪知奕经一出京师即把皇帝谕旨置诸脑后,一路游山玩水,广纳贡献,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始到绍兴,并且视战争如儿戏,仓猝之间并未认真了解敌情即兵分三路,幻想一举夺回浙东三镇。结果是三路大军相继败北,奕经一口气逃到杭州,不敢再战,一面屯兵与英军对峙,一面上奏败绩,自请处分。
道光接到奕经败报,深感局势严重。这时他想到可以信赖的重臣及可以调拨的精兵基本已和盘托出,而夷焰非但未能稍戡,反而日见鸱张,足证英夷之凶狠。因此已心灰意冷,赶紧诏令盛京将军耆英署杭州将军,颁给钦差大臣关防,授以“便宜行事”之权;起用以前因主和革职的伊里布,赏给七品顶戴。使二人赶赴浙江前线,办理对英交涉事宜,做出了准备停止抵抗,实行所谓“招抚”方略的姿态。
耆英、伊里布到浙江后,即开始策划“羁縻”之策,试图“招抚英夷”,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英夷竟不肯就“抚”。道光二十二年三月,英国侵略者为了迫使清政府彻底屈服,决定按预定计划,集中优势兵力,攻取清政府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镇江,进而控制长江下游,切断清廷漕粮运输。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四月初至六月底止两个多月的时间,英军相继攻取乍浦、宝山、上海、镇江。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抗击,壮烈牺牲,镇江副统海岭统驻防旗兵拼死抵抗,全部殉难,两江总督牛鉴则闻风逃匿,英国侵略者兵锋直抵南京城下。至此,道光自觉已别无良策可寻,急命耆英、伊里布迅赴南京设法议和。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二十四日,经道光批准,耆英、伊里布等在南京城下江面上的一艘英国侵略者的军舰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内中规定诸大端者为:(一)清政府赔偿英国在广东缴出销毁的鸦片烟费600万元,商行“积欠”300万元,军费开支1200万元,合计2100万元;(二)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四)实行协定关税,嗣后进出口货物应纳关税等项,均应“秉公议定”,不能由中国自己做主;(五)废除公行制度,凡来中国贸易的英商,不论与何人交易买卖,均听自便。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南京条约》,时人称之为《江宁条约》。
历时两年多的对外战争,清朝政府支出战费7000万两,战后赔款2100万元,加上战争期间英国侵略军的无耻抢劫和战后鸦片的继续大量涌入,清王朝本已十分拮据的国库开支,濒于崩溃。为了偿还赔款,弥补亏空,道光在战后已顾不了许多,只有默认各级官吏尽情搜刮民脂民膏了。结果是“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无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
官逼反,民不得不反。鸦片战后,清王朝内地18省和台湾、伊犁、西宁等地区,反清起义连年不断。自道光二十二年至三十年(公元1842年~1850年),各地各种起义暴动,令清政府手忙脚乱,损兵折将而载于史册的就有92次之多。道光历经两年多对外战争的磨难和美、法等相继遣兵船来华威逼签约,已是心力交瘁,不觉老之将至。面对风起云涌的起义暴动,他只知频颁谕旨,限令各地将军督抚及提镇大员加意弹压,尽力兜剿,再也无力无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