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惑”的成功境界
当一个人的自我人格形成之后,也就形成了一整套价值评判体系,他能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又是无足轻重的。这样一来,他居处于这个世界之中,就能够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价值判断说起来实际上很简单,首先是明辨是非。我们早晨起来,肚子饿了,这时候我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拿起刀子,出门去抢食物;另一个是拎起锄头,自己去耕种。前者是恶,后者是善,任何人都能够做出明确的选择。
但在后者的选择上,还会分支出更为细小的分项。同样是拎起锄头下田耕作,你种玉米也是种,种青菜也是种,可是种哪种作物,最能赚钱呢?在这里,你进一步做出的选择,就是最为典型的价值判断,可能是玉米更赚钱,也可能是蔬菜更赚钱,可到底哪一个真正能赚,这就取决于你对时局做出来的研判。
可如果你无法对时局做出研判,那又如何?
OK,恭喜你,你正处于惑的心理状态之中,你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也不知道什么是错的,不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更不知道什么是无价值的。这时候的你,就会陷入极度的惶恐之中,莫衷一是,东寻西顾,浑不知如何是好。
南宋年间,权臣秦桧主政,在悍然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之后,就与金国和谈。金国承诺,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归还于南宋,此外,为表诚意,金国还将靖康事变中被金国掳走的显仁太后送归南宋。宋高宗赵构在得知显仁太后已经上路的消息之后,就命令参知政事王次翁与显仁太后的亲弟弟韦渊,到边境去迎接。
这时候的显仁皇太后,正在金兵的押送下,从金国向金宋边境走。但是皇太后被释放的时候,金国没发遣散费,老太后身上一粒银子也没有,吃也没得吃,喝也没得喝,而且还受到金国押送士兵的抱怨。于是老太后就向押运她的金国士兵们借三百星黄金,并答应说一到金宋边境,就立即加倍归还。押运士兵大喜,就让老太后写好了借据,大家凑足了三百星黄金,交给老太后。老太后再把这些黄金送给押运士兵,委托他们照料自己一路上的吃喝。就这样一番折腾,风餐露宿,终于顺利地抵达了金宋边境,见到了前来迎接的参知政事王次翁。
双方一会面,金国押运士兵就要求王次翁先拿出六百星黄金,然后才肯移交老太后。王次翁一听这个要求,登时傻了眼。
要知道,这王次翁是参知政事,虽然贵为副相,但手中根本没有财权,让他去哪儿弄六百星黄金去?
而且王次翁这个人,虽然年龄已经很老,但是他的脑子,却始终停留在惑的阶段,没有能够顺利进化。也就是说,这个人活了一辈子,内心中的价值观念系统始终没有建立起来,遇事迷迷糊糊,浑浑噩噩。虽然他为人迷糊,可也有吃饭的权利,更不能否定他有当官的资格,要知道在这世界上,脑子糊涂的官员数目,远多于脑子清醒的官员。他既然迷糊,那么遇事必然地没有主见,不知如何决策。所以眼前这桩事,一下子就让他傻眼了。
与王次翁同来的迎驾官员们就商量说,迎接老太后事大,金银的事小,应该支付金兵六百星黄金,先将老太后接回去再说。王次翁却只是摇头不止,这倒不是他不想迎回太后,而是其他官员说话并不承担责任,一旦他做主支付了黄金,等回去之后,这笔钱财务账目上怎么个走法?弄个不好,到时候宋高宗一翻脸皮不认账,那么这笔钱就得由王次翁自己来掏,可他哪又掏得起?
这王次翁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只是不停地流泪——举凡脑子不清醒,缺乏主见的人,遇到麻烦的时候,那是一定要流泪的,因为他们实在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王次翁不敢做决断,金兵就不肯交还老太后,于是双方就在边境线上僵持住了。这一僵持,竟然就是半个月的时间。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