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枭雄曹操
三国之人物,具有雄才大略、经天纬地之才的,当首推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今安徽毫县人。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地位虽低微,但官做到了太尉。曹操20岁时就被举为孝廉,从而开始做官,27岁时做到了议郎。黄巾起义后,他参加了镇压起义。董卓作乱后,他招募起一支五千人的队伍,加入了由各地豪强组成的讨伐董卓的军队。在镇压重新起义的黄巾军的过程中,曹操占据了兖州,大败起义军,收编了30万起义军,实力大为壮大。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恶劣环境里,曹操纵横捭阖,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为了取得政治争雄斗争的优越地位,42岁时曹操把汉献帝从洛阳迎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昌,控制在了自己的手里。汉献帝虽是皇帝,此时不过只是个傀儡而已。用天子的名义,曹操发号施令,名正言顺地与各地割据势力展开了征伐,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候”。曹操陆续消灭了吕布、袁术、张绣等割据势力,在有名的官渡之战中,又以少胜多大败北方第一强敌袁绍。通过继续剿灭袁绍的残余势力,曹操成为了北方实际的统治者。
公元208年,曹操被封为丞相,以表彰他统一北方的努力。但曹操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要接着统一南方。在经过一翻筹划后,曹操亲率80万大军下江南,与刘备和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了一场血战,大败而回。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当时作为胜利者的孙、刘两家也在积极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曹操清楚地看到,若要再和孙、刘重新开战,必须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做好充分准备才行,这绝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办到的。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权力,他与同时代的其他政治家一样,十分重视严明刑赏,举贤任能。赤壁之战使他军事上遭到挫折,感到前途多艰,壮志难酬,更需要奖功惩过,提拔英才,励精图治。在他有生之年,身当纷争之世,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争取实现一统天下的大业。
东汉时用人,实际上存在着“任子”制度。安帝时下了一个命令,让公、卿、校尉、尚书的儿子做郎。这样,做了大官的世家豪族,就有世代做官的权利。那时公开选拔的办法,是察举征辟。所谓察举,也是要经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强的评议,他们认为符合儒家名节、孝义标准的人,才能被推举出来担任要职。操纵察举的豪强,以钱多为贤,以势大为上。有钱的可以出钱买爵,有势的可以仗势做官。这样挑选出来的人,只会空发议论,没有一点治国的才能。
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
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出于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曹操举出具体事例来说明他自己对贤才的认识和使用。他引用了孔子的话,说春秋时鲁大夫孟公绰是个廉土,要是让他做晋国赵、魏两家的家臣,其才干是绰绰有余的,但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原因很简单,适合做大国贵族家臣的,不一定适合做小国的大夫。因为小国的大夫位高权重,非有应付大国的才能不可。这说明因材授任,廉士不一定就有应变之才。曹操针对当时在选用人才上崇尚“节俭”而走向极端的现象,提出如果必须首先是廉士而后可用,那么齐桓公当年就不能建立霸业。因为辅佐桓公创建霸业的管仲,就是一位富商大贾,而不是个廉士。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