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血染的思想
是死人车裂。活人车裂就是把一个活人,头、四肢用绳子绑住,五匹马同时跑把人杀掉。还有一种就是分尸了,先杀了以后再分。那商鞅受的是哪一种呢?估计是后一种,就是分尸,但也非常之惨。这是商鞅。
【画外音】商鞅作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同时也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最大的历史功绩便是帮助秦孝公在秦国展开了两次轰轰烈烈的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变法的内容包括:实行民众相互监督的“连坐”制;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废除井田制及推行县制等等。由于当时的社会处在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并且变法有统治者的支持和商鞅的坚决执行,新法推行十年秦国得以迅速强大。但商鞅的新法也触犯了贵族阶级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商鞅惨遭非命。然而商鞅的境遇不乏后人。法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韩非也因为自己的主张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韩非又是怎么回事?
【正文】韩非是韩国人而且是韩国的王族也是贵族。他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地明白。他知道韩国很弱小迟早会面临灾难。因此他不断上书给韩王要求变法图强。韩王不听他的。而韩非这个人有个什么问题呢?口吃,说话不流畅,他不会说但他会写,文章写得很好。韩非就在家里写文章。这个文章就传到秦国,有个人看了后非常的赏识。谁啊?秦始皇。但这时他还没当皇帝。因此不能叫秦始皇只能叫秦王嬴政。秦王嬴政看了韩非的文章后说,这文章写得太好了,这个人我如果能认识和他谈谈话,死了都没遗憾了。那一个秦王想要得到一个人,那是肯定能得到的。因为秦国当时已是“超级大国”了。他要个人还要不到吗?用什么办法呢?发兵攻打韩国。韩王原来是不在乎韩非的。一看秦王为了韩非发动战争,知道这个事情严重了。马上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嬴政就见到了韩非。那这里有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这个秦王嬴政好不容易得到韩非后他不很重视。这个人可能是这么一个心理,就是你非常想得到的东西你可能很珍视;你一下子就得到了就不当回事了。这时就有人去钻空子了,跟秦王说韩非这人可是韩国的王族,会帮咱们秦国吗?如果他不能真心诚意地帮我们秦国,大王就不能用他。大王不能用他就要放他回去。那放他回去不就是放虎归山吗?不如找个茬子把他杀了。秦王嬴政听进去了就把韩非杀了。韩非去世时47岁,是先秦诸子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可能是。为什么说可能,因为诸子当中还有些我们搞不清楚活了多长。但就我们已知的数字来说他是最短命的。我们可把诸子的年龄做个“排行榜”。儒家孔子73 岁,儒家荀子76 岁,儒家孟子84 岁,道家庄子84 岁,墨家墨子93岁,法家商鞅52 岁,法家韩非47 岁。也就是说法家的最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商鞅和韩非都是死于非命,非正常死亡。
【画外音】商鞅虽然凄惨地死去,但至少他成功实践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而韩非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思想都还没来得及实现。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与韩非与儒墨道家其他思想家比起来,不仅寿命短并且都死于非命。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正文】原因有两个,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表面原因是什么呢?商鞅的死是因他得罪了人。得罪了谁?得罪了太子。商鞅在秦国搞改革变法,他要立新法。立新法时太子犯法了。那么商鞅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要治太子的罪。当然最后太子的罪是没治了,不可能了,那治谁呢?治太子的老师。太子的老师叫公子虔(虔诚)。从这个称呼可看出是贵族也是高官,惩罚很重。怎么重呢?把鼻子给削了。害得公子虔八年杜门不出。他鼻子没了嘛,那有脸见人啊,八年不出门。等到秦孝公一死太子即位,就是秦惠王。公子虔马上一状告到新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