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四 “两面三刀”
要有文件;二,官方制定,不能人民民主;三,公开宣布,不能藏着掖着。这就是法。属于韩非的法和术是刚好相反的,法一定要公开要家喻户晓,让人民群众都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公开讲清楚,这是法制。但术是千万别让人知道,术是君王悄悄地用来对付别人的手段,不能让人知道。这叫做: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韩非子难三》。法越公开越好术越隐秘越好,这就是法家的三把刀,势术法。势用来干什么,建立威望;术干什么的,对付官员,法干什么,统治人民。这就叫势立威,术驭臣,法治民。三把刀是不同的用处,归根结底只有两种:赏,罚。二柄。赏和罚二柄加上势术法三个手段合起来就叫两面三刀。这就是法家主张的基本内容。现在知道法家是怎么回事了。

    【画外音】早期的法家大致分为三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集早期法家之大成主张势术法三者相结合,从而系统的发展了法家的君主集权理论,法家所推行的赏罚两面和势术法三刀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君主实行集权,君主通过这两面三刀编织了一张统治国家的大网,臣民的一切尽在君主掌握之中,那法家主张推行两面三刀的人性依据什么?在法家眼里儒家的仁义道德为什么不能作为治国依据呢?

    【正文】原因很简单,法家认为儒家的仁义道德没用,不管用。仁不管用,韩非讲了个故事,韩非这人说话不行,口才不行,口吃吗,文章写的好很会讲故事,讲了这么个故事,魏惠王,就是梁惠王,有一次问一个叫卜皮的人

    【Flash】那先生看寡人是个什么样的君主呀?臣下听说大王是个又慈爱又恩惠的人,那你也是走南闯北见的人多是不是?见多识广呀,你说说大家认为寡人慈惠到什么水平?哎呀,臣听说大王的慈惠已到了亡国的水平了。这是怎么回事呀?慈惠不是很有道德吗?慈爱呀恩惠呀怎么能亡国呢?慈爱的人他不忍心惩罚,这个惠的人啊他喜欢胡乱奖赏,所以一个人一旦慈惠的结果是什么呢?有过不罪,无功受赏,那你还有不亡国的吗?

    【正文】犯了罪的人你不惩罚他,没有功劳的人,你一高兴,我不是大方吗,给你,给给给,你还有不亡国的?所以亡国的根本就是你仁爱嘛,不能正确使用二柄嘛,这个二柄是不能乱用的,必须依法使用,借术使用,以势使用,势术法这三把刀你才能用这个二柄,就凭仁爱去用那你就亡国。韩非说: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韩非子显学》。管理严格的大夫之家就没有不听话的奴才,那些天天疼爱子女,溺爱子女的教出来都是败家子,韩非这个观点最后在中国民间就形成了一句谚语,棒子头下出孝子,筷子头下出浪子。民间的这个说法就是韩非这来的。仁不行义呢?义也不行。韩非讲,宋国的国君手下有个臣子叫子罕,子罕狡猾狡猾地,他去找国君说,国君呀,咱们这个统治人民不就是两手吗?赏啊罚啊,大家都喜欢赏不喜欢罚,怎么办呢?这个国君也傻,怎么办呢,子罕说,要不这么着吧,大家喜欢赏,那个权力你掌握,那个罚人家的权力,得罪人的事我做,国君一听,这人够哥们啊,得罪人的事他拿去了,我专门做好事。行行行,我专门管赏你专门管罚。好吗,结果是什么?结果是这些官员和老百姓固然盼望赏更怕罚,这些人都投靠子罕了,成了子罕的死党,听子罕的话,一年后子罕把这个诸侯干掉了。这可是哥们义气,管用吗?好吗?儒家的仁义道德要吗?能要吗?法家说不能要。为什么不能要?韩非说,我们要搞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儒家讲的仁义吗?不是,是什么呢?利害;是儒家讲的礼义吗?不是,是什么呢?算计。韩非说:地主雇长工给自己干活,那长工一下地,到了中午,晚上,地主就去送饭,给他们吃好喝好,是地主爱长工吗?不是,他吃饱了有劲多干活;那长工在地里干活,精耕细作,把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简介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目录 > 四 “两面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