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人类的敦煌
    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之际,敦煌又成热门话题。对于国人心中的这段痛史,我印 象最深的有两点。

    第一,敦煌是中华文物的顶级宝库,但是,这个宝库中的一大部分文物已经不在敦煌,也不 在中国,而是流散到世界各地了。特别是在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间,外国学者纷纷来到这里 进行掠夺性考察,把珍贵文物运回自己国家,致使莫高窟的数百件壁画和塑像,藏经

    洞里的 数万件文书,近千幅唐宋佛画,现今分散收藏在英、法、俄、日、美等十多个国家的四十几 家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中。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遭到如此严重的肢解,这在现代史上是罕见的 。

    第二,敦煌学是国际上的显学,但是,这门以中国古代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多分支学科的大本 营却不在中国,而在譬如说日本或者法国。这当然是敦煌文物流散的一个直接后果,使得一 些西方学者得以捷足先登,占山为王。在此不利形势下,中国敦煌学的起步就成了中国学者 到海外追寻、抄写、研究文献的过程。由于政治动乱频繁和经济贫困,中国学者即使在这方 面也是举步维艰,拥有的条件完全不能与日本学者相比。所以,在日本汗牛充栋的敦煌学著 作面前,中国已有的成果至少在数量上显得十分可怜,以至于日本学者敢于理直气壮地宣称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面对以上事实,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当然感到痛心,同时又时常陷入深思。我不断问自己一 个问题:在一九〇〇年王道士发现藏经洞之后,假如没有斯坦因、伯希和等人相继来盗宝, 洞内这些珍贵经卷和文书的命运会如何?答案几乎不容置疑:一定会更惨。这个结论由一件 事便可推断,便是一九〇九年中国政府接管了藏经洞之后,决定把劫后剩余藏品运交京师图 书馆保管,结果是从敦煌到北京,这批卷子一路遭劫,劫掠者都是以权谋私乃至监守自盗的 官员和名流。斯坦因和伯希和盗走的文物至少都缴给了各自的国家,被他们的博物馆精心收 藏起来,日后尚可供赏析研究,而这些同胞所获的赃物却统统进了私宅,然后又大量地流失 于市场,敦煌这一部分藏品的数量和面貌已经成了永远不可知的谜。

    我无意替斯坦因等人辩护。他们当年获取敦煌文书的手段绝非光明正大,说得上坑蒙拐骗, 他们的考古挖掘不乏破坏性行为,他们运走中国文物更是属于帝国主义行径。但是,我承认 我的心情是矛盾的。藏经洞发现之时,清朝政权处在风雨飘摇、朝不保夕之中,地方政府极 其昏庸,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又如此愚昧无知,这一切已经注定了洞内藏品的悲惨命运。外 国考察家在那个时候到来,完完全全是乘虚而入,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他们满载而归。而 如果他们不来,在那种混乱的局面下,藏品也几乎必定会被我们自己的同胞糟蹋殆尽。像斯 坦因这样的人毕竟是懂行之人,他知道这些文物的珍贵价值,他在每次考察后撰写和出版详 尽的考古报告,并把相关材料交由沙畹等专家整理刊布,便是最好的证明。伯希和更是一代 汉学大师,虽然他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敦煌学上,但他在懂得敦煌文物的价值方面绝不逊于 斯坦因。在当时的中国,肯定有学术能力不亚于甚至超过他们的人,例如罗振玉和王国维。 可是,也正是在当时的中国,以区区布衣的微弱力量是无论如何抵御不了全局性的腐败的。 因此,封闭了几乎一千年的藏经洞真是开启得不是时候,等待着它的宝藏的只有两种前途, 不是沦落异国,便是毁于故乡。出于民族自尊心,我坚决反对前一种结局。但是,如果我真 正珍惜这些文化遗产,我就不得不两害相权取其轻,宁愿它们被保存着而不是被毁灭掉,哪 怕是保存在中国之外的某些地方。只要它们还存在着,就有回来的可能,即使回不来,也比 不存在好得多。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周国平自选集简介 >周国平自选集目录 > 人类的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