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敦煌
历史不容假设,发生了的事终究已经发生了。可是,我忍不住还要作第二个假设:如果莫高 窟第十六窟甬道左墙没有在一百年前的那一天裂出一条缝,如果这条缝推迟三十年甚至一百 年裂出,从而把藏经洞的发现也相应推迟,情况是否会好得多?回答似乎应该是肯定的。然 而,想到在我们今天的各种重大工程方案中,文物保护仍被摆在非常次要的位置上,想到各 地不断发生的目光短浅的和利欲熏心的破坏文物事件,我的信心又有了一点动摇。以我们今 日的国力和觉悟,敦煌文物大规模外流这样的事情的确不会发生了。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进 一步的觉悟,不但对民族负责,而且对人类负责,中国境内的一切历史遗物,不管是露在地 面上的还是仍然埋在地下的,不但把它们看做民族的财产,而且把它们看做人类的文化遗产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觉悟,它们在我们这里就始终是非常不安全的。我们已经很当然地认 为外国人掠走中国文物是对我们的民族犯罪,有朝一日倘若我们还当然地认为中国人破坏中 国文物是对人类犯罪,我们才算真正从敦煌痛史中吸取了教训。
在事隔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流散在外国的敦煌文献的主体部分业已整理出版,相关著作 正陆续翻译成中文。遥想当年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奔走于八宝胡同--伯希和在京的临时居 处--的匆忙身影,董康、胡适、郑振铎、王重民等人在国外图书馆里埋头抄录的辛勤姿势 ,相比之下,中国今日的研究者的条件不知要好了多少倍。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敦煌文 献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因而也能被中国学者共享了。那么,我期望中国的敦煌学研 究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以此证明我要提出的第三个假设:如果敦煌文献未曾大规模外流,敦 煌学的大本营就不会在日本或者法国。
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