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呐喊》
一九一八年四月的《新青年》上登载了一篇小说模样的文章,它的题目,体裁,风格,乃至里面的思想,都是极新奇可怪的:这便是鲁迅君的第一篇创作,现在编在这里的。那时《新青年》方在提倡quot;文学革命quot;,方在无情地猛攻中国的传统思想,在一般社会看来,那一百多面的一本《新青年》几乎是无句不狂,有字皆怪的,所以可怪的夹在里面,便也不见得怎样怪,而曾未能邀国粹家之一斥。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于是遂悄悄地闪了过去,不曾在quot;文坛quot;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
但是鲁迅君的名字以后再在《新青年》上出现时,便每每令人回忆到了;至少,总会想起quot;这就是狂人日记的作者quot;罢。别人我不知道,我自己确在这样的心理下,读了鲁迅君的许多《随感录》和以后的创作。
那时我对于这古怪的起了怎样的感想呢,现在已经不大记得了;大概当时亦未必发生了如何明确的印象,只觉得受着一种痛快的刺戟,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这奇文中的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这种快感正像爱吃辣子的人所感到的quot;愈辣愈爽快quot;的感觉。我想当日如果竟有若干国粹派读者把这反复读至五六遍之多,那我就敢断定他们(国粹派)一定不会默默的看它()产生,而要把恶骂来欢迎它()的生辰了。因为这篇文章,除了古怪而不足为训的体式外,还颇有些quot;离经叛道quot;的思想。传统的旧礼教,在这里受着最刻薄的攻击,蒙上了quot;吃人quot;罪名了。在下列的几句话里:
凡事总须研究,总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是
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
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著quot;仁义道德quot;几个字。我
横竖睡不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
本都写着两个字是quot;吃人quot;!
中国人一向自诩的精神文明第一次受到了最quot;无赖quot;的怒骂;然而当时未闻国粹家惶骇相告,大概总是因为只是一岂不通的小说曾未注意,始终没有看见罢了。
至于在青年方面,的最大影响却在体裁上;因为这分明给青年们一个暗示,使他们抛弃了quot;旧酒瓶quot;,努力用新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继来的,是笑中含泪的短篇讽刺;于此,我们第一次遇到了鲁迅君爱用的背景——鲁镇和咸亨酒店。这和、《明天》、、《阿Q正传》等篇,都是旧中国的灰色人生的写照。尤其是出世在后的长篇《阿Q正传》给读者难以磨灭的印象。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quot;阿Qquot;这两个字。我们几乎到处应用这两个字,在接触灰色人物的时候,或听得了他们的什么quot;故事quot;的时候,《阿Q正传》里的片段的图画,便浮现在脑前了。我们不断的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quot;阿Q相quot;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quot;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quot;解减饰非quot;的心理,我又觉得quot;阿Q相quot;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在quot;色厉而内荏quot;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来了。
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辛亥革命,反映在《阿Q正传》里的,是怎样的叫人短篇呀!乐观的读者,或不免要非难作者的形容过甚,近乎故意轻薄quot;神圣的革命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