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和是在两种不同的观念下所产生的作品,有人从字面上作品相之谈,以为显示了作者的更浓重一些的quot;悲观思想quot;,或者另外有人从的卷头所引《离骚》的句子,认为这表示了作者思想quot;转变quot;的起点,故“吾将上下而求索quot;。在我看来,这两个见解,都成问题,我以为和里所表见的作者宇宙观并无一致,但是作者观察现实时所取的角度却显然有殊。是作者在一方面虽然觉得那时quot;新文化运动quot;的主张未能quot;彻底quot;,但另一方面又认定在反封建这点上应给予赞助,——是在这样的立点上他发出了他的quot;呐喊quot;的,所以主要地表现了那些长起受封建势力压迫与麻醉的人们,在怎样痛苦地而又麻痹地生活着,他们有急怒,而又如何愚昧,他们不明白生活痛苦的来源,他们有起见,固执,然而他们能哭能笑,敢哭敢笑,而且敢于咒诅;象一条红线似的贯穿于他们的痛苦而又麻痹的生活之中的,是他们对于生活之执著,他们的生命力之旺盛和坚强!他们是quot;大地的儿女quot;从泥土里出来,被缚札于泥土,终身不能离开泥土的人。在这样的人们身上,作者看见了革命的力量,然而还没有看见革命的人物;这一股革命的力量,需要去唤醒,但唤醒了以后,需要给他们以斗争的quot;武器quot;,作者在当时的quot;新文化运动者quot;那里,没有看见那种武器,所以他曾说,唤醒了以后而仍旧被禁在黑屋子里是加倍的痛苦。然而作者终于发出了雄壮的quot;呐喊quot;。
呢,则是在于作者目击了quot;新文化运动quot;的quot;主将们quot;的quot;分化quot;,一方面毕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quot;转变quot;,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quot;新文化运动quot;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在这方面,主要地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价只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上又负荷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这样的人们,也是革命的力量?当然是!而且他们将是革命的工作者和组织者。中间不少热情的向光明的人物,但是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梦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quot;涓生quot;,还有一个带有旧时代的深重缺陷的人,而由热极转化为冷极的quot;孤独者quot;的主人公亦然。但这位主人公于愤激而以冷酷自我娱乐的当儿,他仍然有quot;热quot;,——即对于天真的孩子的爱惜,现代的人不能没有缺陷,因为现代的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长期被压迫的人们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包围,被种种偏见与愚昧包围的。但作者并不以为这种缺陷是quot;命定quot;的,是天老地荒终日如斯的;正因为他不信永远会如此,所以他要无情地剥露这些缺陷的所以然与根源;也正因为他不信,所以他借quot;无有quot;写他的渴望,而《离骚》的句子——quot;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quot;,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如果我们觉得上面的解释,还有些道理的话,那么应该看作是的发展,是更积极的探索;说这是作者的quot;悲观思想quot;到了顶点,因而预兆着一个quot;转变quot;,——这样的论断,似乎是表面而皮相的。
那么,所谓quot;悲观思想的色彩quot;,在与中完全没有吗?如果认为没有,那么,作者自己在序中所说,作者在别处对于的注释,都完全是反面话吗?回答是:此又不然。盖不是对于中国人民终于能得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