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的小说
一
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距今刚好三十个年头。这篇划时代的作品,标志了中国近代文学,特别是小说的新纪元,也宣告了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发轫;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篇作品又提示了鲁迅前期的基本思想及其写作态度。
从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看来,一九二七年前后是一个转折点。quot;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quot;。鲁迅自己把一九三○年顷的论文、讲演和杂感的结集题为《贰心》,也就显示了他的quot;原先是憎恨这熟识的本阶级,毫不可惜它的溃灭,后来又由于事实的教训,以为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quot;——这一思想发展,是在这个时期完成不的。如果我们不妨以此为分界而称为前期后期,那么,鲁迅的小说百分之九十九是在前期完成的,而有点象是他的小说作品的总序言。
是寓言式的短篇。惟其是寓言式,故形象之美为警句所盖掩;但是因此也使得主题绝不含糊而战斗性异常强烈。在这一点上,即使说是中国革命文学进军的宣言或者也不算怎样过分罢?
表现在内的基本思想是:一、猛烈反对“人吃人quot;的社会制度,二、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人互吃,可是quot;心思很不一样,一种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吃,可是仍然要吃,又怕别人说破他quot;,三、quot;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quot;
他深恶痛恨那quot;人吃人quot;的社会制度,他寄希望于遥远的将来;但是,quot;将来的容不得吃人quot;的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呢?他属望于quot;孩子quot;——年青的下一代。这显然不是从阶级论去回答问题的。而且,大概正如在的quot;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quot;,这也无非为了quot;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quot;。换言之,进化论虽使他确信quot;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quot;,但仅有进化论观点的他,那时也还没看到quot;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quot;,——那是要在十年以后quot;由于事实的教训quot;而始得到的。
在这里,就来了个问题:那时鲁迅是站在什么立场控诉这quot;人吃人quot;的社会制度的?这是人道主义的立场。这在鲁迅,时或用quot;恢复人性quot;的字样来代表。而鲁迅所谓quot;人性quot;,和高尔基所谓quot;人的尊严quot;在我看来是意义等同的。我们常把高尔基和鲁迅相比,至少在这一点上我以为他们俩是相似的。高尔基痛恨那些消极的浪漫派(PassiueRomanticism)用欣赏的态度描写人的不幸和痛苦;高尔基又告诉我们,即使是呻吟挣扎在生活底层而至于quot;人不象人quot;,在骨子里,他们仍是quot;人quot;,——一个庄严的有斤两的声音。(俄文“人quot;字合两字而成,C;不把人当人quot;的面孔去谴责那些呻吟挣扎在生活底层的quot;不象人quot;的人,——例如孔乙己;他更在《一件小事》中正面宣示了人性的伟大。而此所谓quot;人性quot;也就是他后来明白指出的无产阶级的人性。
和高尔基的人道主义一样,鲁迅的人道主义(人性的恢复)不同于西欧的旧人道主义,当然更不同于流俗的所谓人道主义;用高尔基的话,这就是在充分认识quot;人的价值,人的庄严,人的力量quot;之下建成了新一代人的教养和成长。鲁迅曾说到的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