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类(1)
统的著作有《昌言》三十四篇,十多万字,可是大部分失传了。他的思想主要在quot;人事为本,天道为未quot;。在迷信的大雾中,显然是前卫的。
柳宗元:《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山西解县人,被称做河东先生。
柳宗元二十一岁就中了唐朝进士,被派管理中央图书;五年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又整理中央珍藏(做集贤殿校书郎),所以他博览群书,功力很不错。
后来他做了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正要得君行道时,唐顺宗病倒,传位给唐宪宗,他就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在山瘴里一过十年,再转到广西的柳州,过了四年,以四十六岁的年纪,死在柳州。柳州人怀念他,为他立了庙。
柳宗元是很有正义感的人,他在政治上垮台,和他赞助太学生的活动,以及quot;内抑宦官,外制方镇quot;的立场有关。他在居庙堂之高的时候,曾经禁止宫市和苛捐杂税;他在处江湖之远的时候,曾在柳州解放奴婢,为奴婢订出可以赎身的办法。从他写的等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政治的愤恨。
此外,柳宗元的思想也极为开明,他反对迷信。他的游记,又写得简淡隽永,是中国文章中的典范之作。
周敦颐:《周子通书》
周敦颐(一○一七~一七○三),字茂叔,人称濂溪先生,湖南道县人。他的舅父郑向把他带大,郑向是宋朝大官,所以周敦颐也有官做。三十八岁那年,他为了一件冤狱同王逵争执,他说:quot;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quot;就辞职不干了。
三十岁后他继续做官,程珦见到他,觉得他quot;气貌非常人quot;,遂叫两个儿子(十五岁的程颢、十四岁的程颐)拜他为师。他晚年退隐林泉,筑室在庐山下的小溪旁,名濂溪书堂。
周敦颐的主要著作是《太极图说》。《太极图说》脱胎于宋朝初年道士陈转的《无极图》,是儒道混合的作品,以道家的内衣,披上儒家的外套。再加上他的主敬理论又是佛家的法门,所以周敦颐的思想,是典型的三教混同思想。朱熹后来为周敦颐辩护,说周敦颐是纯儒家的,这是朱熹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曲解。事实上,宋朝的理学家,都是这种quot;三不像quot;的产物。周敦颐在这方面,由于朱熹的刻意加工,成了这种quot;三不像quot;的最佳人选。朱熹在《伊洛渊源录》和《近思录》中把周敦颐放在第一,其quot;理quot;在此。
张载:《张子全书》
张载(一○二○~一○七七),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他原籍河南开封,因父亲在四川做官,未能归葬,就在陕西凤翔落籍;成为郿县横渠镇人。
张载是宋朝进士。做过县太爷,也做过京官。五十六岁时候,因为在太常礼院与人议礼不合,就辞职了。在回陕西的路上,就发病死了。
张载年轻时候,曾经学习军事,有志收复失土。他十八岁那年,去见范仲淹,范仲淹却告诉他:quot;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quot;显然劝他走quot;偃武quot;的路子。他此后走向quot;修文quot;,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在辈分上,张载是程颢、程颐的表叔,但他却觉得自己对《周易》的研究,赶不上二程,他在讲学之时,公开告诉人们:
quot;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事之。quot;他这种气度,颇有古印度人士的服善之道。
张载在宋儒中,不是最聪明的,但却是最用功的,朱熹说他quot;苦心力索之功深quot;。在quot;苦心力索quot;之下,他主张quot;民吾同胞,物吾与也qu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