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从帝国到欧洲
我全心全意主张英国加入欧共体,原因已在前面简述。戴高乐将军于1969年4月离开爱丽舍宫使形势发生了变化。他的继承者乔治·蓬皮杜热衷于英国加入欧共体;而在海峡的我们这一边,当然没有比新首相特德·希思更热衷于此事的了。从来没有人怀疑刚刚上台的保守党政府会采取什么立场;也没有人怀疑政界各派中会有许多人反对这一立场,其中包括许多最有影响的成员,如迈克尔·富特,彼得·肖尔和伊诺克·鲍威尔。但是,无论是出于各种高尚的还是低下的原因,工商业界、新闻媒体和流行的舆论都普遍表示强烈支持。
正式谈判于1970年10月底在布鲁塞尔开始。杰弗里·里彭向特德和一个内阁委员会汇报情况,有时也向我们全体内阁成员汇报。12月份,我们两次详细讨论了英国对欧共体预算问题的谈判立场。无疑,加入欧共体的财务支出会是很高的。估计,我们可能指望的最佳方案是:英国所缴纳会费的毛额占欧共体总支出的17%,有5年的过渡期和5年之后的3年所谓调整期(以便使百分比保持在17%)。为了防止不可避免的批评,杰弗里·里彭还希望谈判制定一条特殊复审条款,以便当应对欧共体预算缴纳的净会费变得使我们负担不了时,我们可以引用。但他似乎对这点不大重视,并认为,无论是否有正式的复审机制,我们都能够重新提出这一问题。
当时特德说,没有人认为这一负担是难以忍受的以致我们应中断谈判。这样他就解决了关于加入欧共体费用的讨论。但是,整个财务问题还是应当进行更加仔细的考虑。这一问题是以后的十多年期间英国与欧共体关系中的主要问题,而且证明不那么容易重新进行谈判。虽然在进行加入欧共体谈判期间,欧共体发表了一项声明:如果在当前的欧共体内或扩大了的欧共体内出现一种令人不能接受的形势,欧共体的生存将要求有关机构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英国应缴纳的费用还是在很炔地增长。1974-1979年的工党政府在缩减这笔费用上未取得任何进展。这件事留给了我以后去做。
1971年5月初内阁又讨论这件事,这时据报告说谈判已陷入僵局。当时有些未解决的难题:新西兰产品(奶油和羊肉)和英联邦的糖的优惠协议问题,还有法国人在英镑作为一种国际货币的功能问题上打太极拳。但是预算仍然是真正的问题。我们对于可提出什么样的交易条件有这样的想法:许诺削减由共同农业政策导致的费用并建立区域发展基金,这样英国可从中得到超出比例的好处。这仍然不是我们所想要得到的解决办法——而且无论如何承诺是不能兑现的——当时我们没有人预料到这项负担将会多么大。特德告诉我们,他计划在巴黎与蓬皮杜总统举行首脑会谈以结束辩论。内阁的讨论就这样结束了。
特德用了两天时间与法国总统会谈,鉴于过去与法国之间存在的困难、这次首脑会谈被看作是他的一次真正的胜利。此后的谈判迅速完成——共同渔业政策除外,这个问题用了好多年才解决——有关条款于下个月由内阁批准。议会能否通过还是问题,因为两党内部都存在深刻的分歧,而且工党改变了它过去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支持态度,声称当前的加入条件是不能接受的。最后,政府决定保守党一方在是否加入共同体这个原则问题上进行自由投票。这使工党很难堪,特别是69名工党议员不顾他们自己党的命令而投了赞成票,使得赞成加入共同体的票达到了112票的多数。但是,当涉及条件而不是是否加入的原则时,辩论远没有获得胜利。1972年2月对欧共体法案进行二读时只以309票对301票通过,自由党支持了政府,而且保守党议会党团督导员们施加了强大压力。该法案于10月份成为立法。
当时很少惹人注意的问题是主权问题,包括国家和议会的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