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录之六 续编二
瓷碗买十余,水银摆锡等买一二把。观上内房门,亦须为之寄去盐四斤半,用为酱料。朱氏昆季亦为道意。阎真士甚怜,其客方卧病,今遣马去迎他,可勉强来此调理。梨木板可收拾,勿令散失,区区欲刻一小书故也,千万千万!
正德十三年
惟善秋元贤友。
本篇录自日本《阳明学报》第一五七号所载蓬景轩编《姚江杂纂》。
青林人静一灯归,回首诸天隔翠微。千里月明京信远,百年行乐故人稀。已知造物终难定,唯有烟霞或可依。总为迂疏多抵捂,此生何忍便脂韦。
乍寒乍暖早春天,随意寻芳到水边。树里茅亭藏小景,竹间石溜引清泉。汀花照日犹含雨,岸柳垂阴渐满川。欲把桥名寻野老,凄凉空说建文年。
彭尺木鉴定,真迹帖石影印
往承书惠,随造拜,前驱已发矣。嘉定之政佳甚,足为乡闾之光,尚未由一面为快耳。葛上舍归省,便草卒布问,余惟心亮。守仁顿首。
本篇与下篇均录自日本《阳明学报》第一六一号所载蓬景轩编《姚江杂纂》。
所寄《答明公语》,颇亦无失。若见未莹澈,而辄有论议,反以晦道,不若此说之浑成,不失为真实语也。
右阳明先生与父太宰公书。养志之义,蔼然行间,尤念念不忘君国,身系社稷,时有隐忧,得古大臣气象。史称:“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信矣。而诋之者顾谓“明之天下不亡于流贼贼而亡于阳明”。噫!是何言与!先生一屈于嬖幸,再屈于桂萼,迄于今诋诃未熄,道高毁举,何其穷也。太宰公母岑,年逾百岁卒,时公已七十,故书云:“上增祖母之寿”。与父书书姓,当时风尚使然,揭之以语不知者。赵怀玉。
宁贼不轨之谋,积之十有余年,举事之日,众号一十八万,而间月之内,竟就俘擒,非天意何以及此!迂疏偶值其会,敢叨以为功乎?远承教言,曲中机宜,多谢多谢。所调兵快,即蒙督发;忠义激烈,乃能若此;四邻之援,至今尚未有一人应者,人之相去,岂不远哉!使回,极冗中草此不尽。友生守仁顿首。
文实、近仁。良丞、伯元诸友均此见意,不尽别寄也。仁白。
春晴散步
(二)
本篇录自日本《阳明学报》第一八二号,篇名系编者所加。
彭尺木鉴定,真迹贴石影印
子瞻展然而笑曰:“客之言是也。”乃作歌曰:“涛之兴兮,吾闻其声兮。涛之息兮,吾泯其迹兮。吾将乘一气以游于鸿蒙兮,夫孰知其所极兮。”弘治甲子七月,书于百步洪之养浩轩。
《易》者,吾心之阴阳动静也;动静不失其时,《易》在我矣。自强不息,所以致其功也。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今以道通之年计之,正在学《易》之时,恐未宜汲汲于是也。道通在诸友中最为温雅近实,乃亦驰骛于此等不急之事,疑未之思欤?
盛价去,昏愦草草,莫既所怀,千万心亮!
守仁拜手
道通郡博道契文侍
得书,知养病之图,阖门母子兄弟之真诚,有足乐也。所论为学工夫,大略皆是,亦是道通平日用工得力处。但于良知二字,见得尚未透彻。今且只如所论工夫著实做去,时时于良知上理会,久之自当豁然有见,又与今日所论不同矣。
承令兄远寄药,人危处草冗中,不亟别作书,并致此意。
阳明山人守仁拜手
严光亭子胜云台,雨后高凭远目开。乡里正须吾辈在,湖山不负此公来。江边秋思丹枫尽,霜外缄书白雁回。幽朔会传戈甲散,已闻南檄授渠魁。
(三)
海日翁为女择配,人谓曰仁聪明不逮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