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录之六 续编二
叔,海日翁舍其叔而妻曰仁。既后,其叔果以荡心自败,曰仁卒成师门之大儒。噫!聪明不足恃,而学问之功不可诬也哉!德洪跋。
欲慰吾生者,即日亦已告归。渠以尊堂寿图,索区区写数语,甚坚。因腹疾大作,遂疏其意,幸亮之!
记稿改除数字,奉还。新录一册,寄览。
子瞻与客宴于黄楼之上。已而客散日夕,暝色横楼,明月未出。乃隐几而坐,嗒焉以息。忽有大声起于穹窿,徐而察之,乃在西山之麓。倏焉改听,又似夹河之曲,或隐或隆,若断若逢,若揖让而乐进,歙掀舞以相雄。触孤愤于崖石,驾逸气于长风。尔乃乍阖复辟,既横且纵,摐摐渢渢,汹汹瀜瀜,若风雨骤至,林壑崩奔,振长平之屋瓦,舞泰山之乔松。咽悲吟于下浦,激高响于遥空。恍不知其所止,而忽已过于吕梁之东矣。
(四)
此正德七年,阳明先生寄其父尚书书也。正德初,先生以救戴铣等触刘瑾,谪龙场丞。五年瑾诛,乃量移卢陵知县,入觐迁刑部主事,改吏部验封。书云“寓都下”者,正此时也。时陕西、河南、四川、山东、江西诸盗窃发,平叛不常,先生忧国之心,至为笃挚,而泄泄者方笑以为迂,可胜叹哉!是年八月,陆完歼刘七于狼山,此书在闰五月,故云“未弋获”也。苏潭跋,嘉靖六月二日〔一〕,书于粤西抚署之清风堂。
“知行合一”之说,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必欲先用知之之功而后行,遂致终身不行,故不得已而为此补偏救弊之言。学者不能著体履,而又牵制缠绕于言语之间,愈失而愈远矣。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足下但以此语细思之,当自见,无徒为此纷纷也。
(一)
令弟归,草草不另。意惟勉学不怠,以慰所期。无次。
守仁拜手
道通秋元道契文侍
所谓良知,即孟子所谓:“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孰无有?但不能致此知耳。能致此知,即所谓充其是非之心,而知不可胜用矣。来书既云“良心发见”,而复云“不能辨理欲于疑似之间”,则所谓“良心发见”者果何物耶?
今时同志中,往往多以仰事俯育为进道之累,此亦只是进道之志不专一,不勇猛耳。若是进道之志果能勇猛专一,则仰事俯育之事莫非进道之资。颜子当时在陋巷,不改其乐,亦正是箪食瓢饮之时。当时颜、路尚在,安得无仰事俯育?固有人不堪其忧者矣!近闻道通处事殊落莫,然爱莫为助,聊以此言相警发耳。病笔不足。
守仁拜手道
通长史道契文侍
本篇原件藏日本天理大学中央图书馆,杨天石据台湾《大陆杂志》第四十七卷第二期所录标点整理改定,以《王阳明答周冲书》为题,发表于《中国哲学》第一辑。现据杨文移录,题目系编者所加。
正德七年
寓都下男王守仁百拜,上父亲大人膝下。
杭州差人至,备询大人起居游览之乐,不胜喜慰。寻得书,乃有二十四叔囗囗囗囗囗固自有数,胡乃适囗囗时,信乎乐事不常,人生若寄,古之达人所以适情任性,优游物表,遗身家之累,养真恬旷之乡,良有以也。伏惟大人年近古稀,期功之制,礼所不逮,自宜安闲愉怿,放意林泉,木斋雪湖词老,时往一访;稽山鉴湖诸处,将出一游;洗脱世垢,摄养天和;上以增祖母之寿,下以垂子孙之囗庆。囗囗
男等安居如常,七妹当在八月,身体比常甚佳;妇姑之间,近亦颇睦。曰仁考满亦在出月初旬,出处去就,俟曰仁至,计议已定,然后奉报也。
守城妻无可寄托,张妹夫只得自行送回。大娘子早晚无人,须搬渠来男处,将就同住。六弟闻已起程,至今尚未见到。闻余姚居址亦已分析各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