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谨慎的文学态度,评《第一最好不相见》</p>
文胡德理</p>
四月初九日,与《第一最好不相见》的作者聊。</p>
与她相识因为喜欢她的作品,但聊的内容却和文学无关,只是家常的话,譬如当地的天气、特产,个人的性格、喜好,唯一与文学沾边的好像只有果戈里先生,也泛泛的说,说先生的诞辰,为人,不谈他的作品,不谈文学。两个小时过的很快,话说的也不少,整理出来可以做贻笑大方的范本,好像市场上两位主妇,连中午吃的食物如何做法都解释详细。</p>
也许是我们刻意避开文学的话题,因为彼此不了解,“文学”属于灵魂深处的东西,如果陌生的两个人见面就聊,把文学降到俗,自己也俗。谈话将要结束,约好下次有空再说说话,好像有默契,最少我觉得是,彼此已经了解许多,潜台词是“下次再聊文学吧”。她的时间很紧,与我作别时有些仓促,把“拜拜”的汉语英译写成“白白”,其实大家都懂,网络上约定俗成绝不追究,不料,她却向我连声道歉,说“大意了”,还在消息窗口留下落汗的卡通脸谱。</p>
我就笑,说她,“不像你,怎么突然这么谨慎?”本来匆忙作别的她,又发来一段消息,“对于文字,必须持有谨慎的态度,否则文字会逐渐离你远去”。这是我和她第一次关于文学的最直接的对话,也是后来彼此之间的对于文学交流的开始。有了之前的铺垫,我们交谈时不再家常闲话,直接面对文学话题,面对彼此的作品,尤其是她的《第一最好不相见》。</p>
读书,先读文字。我之前与作者交流时提到过,她对文字的认识,可以总结为“谨慎的文字态度”。“谨慎”评价人物,大家眼前立刻出现一位拘谨严肃不苟言笑的人物形象,但评价文字切不可如此,“谨慎的文字”是对作者文学态度的肯定,与行云流水,妙笔生花……这些褒奖文笔优美的词语非但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本作写女性,我就拿女性作比,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如果不修边幅,拉里邋遢,不能算美;反之,一位相貌平常的女子,若画眉修黛,举止得体,也可登得大雅。行云流水的文风,算作天生丽质的容貌,文字好比妆点,谨慎得体,可令其发挥的淋漓尽致,若不然,则貌如貂蝉西施,也难动帝王将相心。</p>
本作通篇,用字,每字必斟酌,语气词,助词,数词,等等细枝末节处,也毫不赘言,好像高山流水,虽九曲十八弯山路崎岖亦无阻滞;字如是,标点也如是,“句、逗、引、省”亦可把平常一句话,转折为跌宕起伏的云里蟠龙。</p>
文字美,是妆,是态度,行文潇洒则是风骨,是笔力。笔力深厚者,行文如泼墨山水,挥毫间,千山万水皆在方寸地。该作虽未及大家,但“起接转承”中规中矩运用自如,写人物,从容貌起,身形起,聊聊数笔,先勾轮廓;与故事接,与景物接,与情感接,身份背景跃然纸上;再因事而怒,而喜,而悲,或因人思,因人动,触景生情,笔锋稍转,个性昭然;承时如水,悄然无息,但觉时,人物已然融入故事,融入读者思绪。</p>
行文如风,却不能吹走魂魄,文章没有魂魄,一如行尸走肉。文章的魂魄,即主题、立意,浅显的说,创作初衷,创作目的,文章所要表达给读者怎样的内涵,是社会责任,家庭伦理,还是情感纠葛……大多数文学创作者会通过文章表达相应的主题,哪怕没有,只是博读者一笑,也是有目的,让读者轻松也是目的,所以说文章之中蕴藏主题不难,难在哪里?难在表达。</p>
文章稍欠火候,前半部分长篇累牍描写人物身世,叙述故事情节,后半部分抒情,拿人物空悲切,拿故事表现社会主题,生硬时,好像囫囵吞枣。平常文章,读者随情节发展,随人物景况,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