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70
讲解员,给大家答疑解惑。
第216章
如博雅公司通过安庆茶栈, 在内地包了茶山,从产茶区直接收毛茶——萎凋、揉捻、发酵的步骤都在当地进行,而后续的十几道外销精制工序, 以前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手工完成, 如大部分都以交给机器, 产量惊人。
当然,这些加工工序的具体细节以及各种参数, 都是严格保密的。但林玉婵不介意让群众看一看蒸汽机工作的过程。
西洋人在上海造厂, 万里迢迢运来先进机器,通常喜欢藏着掖着, 唯恐中国人偷学, 或者趁机偷点零部件之类。这样虽然安全,但也导致群众愈发不理解厂房里的奥妙, 进而生各种怕的臆测, 有时还会酿成冲突。
而林玉婵觉得, 区区蒸汽机,实在没什藏私的。以后还会有内燃机, 还有电机。蒸汽机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辉煌成果, 还风光多久?
西洋机器早晚越来越普及。她也许是第一个摘桃子的, 但她不会是唯一的一个。
远处钟声敲响十一点。毛顺娘到了午休时间。她伸手招呼另一个师傅顶替, 己解开头巾,洗了手, 面嘻嘻地来。
看到一堆人围观, 她又吓得进回去。还是不习惯在公众面前露脸。
众人又是一阵惊叹:“哗,轮班倒, 不用停工!像洋人纱厂一样!”
机器不吃饭,相当于一个无限劳力。频繁开关还费燃料呢。
有人试探着问:“喂, 老板娘,你这制茶叶的机器,是从洋人手里买的?洋人也肯卖?”
博雅公司在圈外名气有限,陌生人看到个年轻女子在主持厂务,第一反应是“老板娘”。
还没等她答话,却有人替她解释了:“这位太太就是博雅的老板,上过报纸,跟洋人打过官司的!我跟你讲……”
郜德文的官司,林玉婵为了争取尽快开庭,不遗余力地舆论造势,吊足了群众的胃。如官司尘埃落定,余波尚存,偶尔还有人议论两句。
按照英领馆的规定,《北
华捷报》刊登了详细的庭审记录,当然也如实记载了那位表现众的大清籍女代理人。林玉婵这事做得剑走偏锋,她思考再三,不敢太高调,并没有留己名字,只是留了姓,以及某外贸公司董事长兼经理的身份。
无心之人一看即忘,而有心人要想查访,也很容易。
找遍全上海,女子挂名的西式公司屈指数。
没过几天,林玉婵这个“打外国官司”的“壮举”,也润物无声地在商界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