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杜甫
    天宝三载(744),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会,然后一起漫游梁、宋,并结下了一生的友谊。

    杜甫的伟大,还在于他把诗歌的艺术性推到极致。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中评价杜甫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四川未遭战乱,成都富庶繁华,锦江两岸风景秀丽,而且帅蜀的又是他的好友严武。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修建了几间草屋,暂时安居下来。

    天宝十五载(756),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安顿好家小,就准备赶去灵武。路上被安禄山叛军所擒,困于长安,写下了著名的《春望》《哀江头》《哀王孙》《悲青坂》《悲陈陶》等诗。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呆不下去了,于是一家人坐船顺江而下,来到夔州,居夔州西阁,并在瀼西又建了一座草堂。他的许多名作都写于这一时期,如《又呈吴郎》《登高》《秋兴八首》《八哀诗》《三绝句》《岁晏行》《壮游》《解闷十二首》《咏怀古迹五首》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古到今(指唐代),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远不止“颜、谢之孤高”和“徐、庾之流丽”,我们不能尽举,也不必尽举,而在杜甫诗中,种种“体势”与种种题材都驾驭得得心应手,种种风格都运用得挥洒自如。

    乾元二年(759),杜甫身杂难民中,历尽千辛万苦,于岁底来到成都,开始了他流寓两川近十年的生活。

    杜甫以如椽的诗笔,真实地记载了唐帝国“安史之乱”前后由盛到衰的历史,堪与司马迁《史记》的“实录”精神相比,他也因此被称为“诗史”。郭沫若曾经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概括杜甫的一生与诗歌,是非常恰当的。

    他在华州、秦州、同谷等地呆了一段时间,这些地方是受“安史之乱”破坏最严重的地方,杜甫亲身经历了战乱,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和《羌村三首》等诗歌。

    天宝五载(746),杜甫参加了一次恩科考试。主持其事的是宰相李林甫,他一个人都不录取,然后向唐明皇道贺“野无遗贤”。满怀希望的杜甫成为这次骗局的牺牲品,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于是,他留在长安求仕。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

    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胡城。

    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他就是“诗圣”杜甫。

    古往今来的诗人(其实也包括各种各样的其他艺术家),都很难把什么都玩到极致。所以要么边塞诗写得好的聚一起,称为“边塞诗派”,要么山水田园诗写得好的聚一起,称为“山水田园派”;要么七绝写得好,如王昌龄,称为“七绝圣手”;要么五言写得好,如刘长卿,称为“五言长城”。而在杜甫笔下,却已经没有这些分别了,我们只能说,无论什么题材,无论什么体裁,一到杜甫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学小百科书系·唐诗小百科简介 >国学小百科书系·唐诗小百科目录 >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