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吹奏类
    骨哨

    最早的乐器,差不多都是劳动工具演变而成的,骨哨也是如此。最早的骨哨,是鸟兽的肢骨制作的,本是在狩猎中用来模仿鸟兽的叫声,后来演变成乐器。在距今七千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一百六十多件骨哨,在属于青莲岗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的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发现。长度6至8厘米不等,器身略呈弧形。其中有一件骨哨,出土时腔内插有一肢骨,将有孔的一段放入嘴里轻吹,同时抽动腔内肢骨,就可以吹出简单的乐曲。

    埙

    在学会钻木取火之前,人类使用的火是雷电击燃树木一类的“天火”,为了不让它熄灭,他们就不停地添草加柴。长时间地燃烧,火堆周围的土就变得坚硬,这给了原始人很大的启发,他们逐渐把泥土捏制成各种形状,然后放到火中去烧,这样,就做成了最早的陶器制品。这些陶器制品不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而且他们还发现在敲击它们的时候,会发出清浊低昂、激越悠扬的声音,于是,他们便用陶器制作乐器了,在学会冶炼金属之前,钟、鼓都是陶制的(陶制的鼓叫“土鼓”,是用陶制的鼓框,再蒙上兽皮)。他们在无意之中也许去吹一些小的陶器,发现它们可以发出一些悦耳的声音,于是,他们发明了用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埙。

    埙可以算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了,今天出土的陶埙,最早的是距今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实物,据说最早的埙是源于弹丸或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后来才逐渐变为乐器。

    近几十年来,有不少的埙陆续出土,在距今约六千年的浙江杭州湾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一个有一个音孔的陶埙。有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两个陶埙,一个无音孔,一个有音孔。有音孔的一个可以吹出F和bA两个音,构成一个小三度音程。在山西万泉县荆村出土的三枚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埙,一枚是筒形的一孔埙;一枚椭圆形,有吹孔和一个音孔,为二孔埙;还有一枚扁圆形,有吹孔和两个音孔,为三孔埙,能发出e1、b1、d2三个音。近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奴隶社会早期平民墓葬中出土二十多个陶埙,都呈鱼形,鱼嘴即为吹孔,另有三个音孔,属四孔埙,可以吹出宫、角、徵、羽四个音。河南辉县疏璃阁殷墓出土的三枚陶埙,大的一枚已经残破。小的两枚除吹孔外,都有五个音孔,为六孔埙。它们可以发出a1、#c2、e2、#f2、g2、#g2、a2、#a2、b2、c3、#c3等十一个音。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墓出土的武丁时期的陶埙,也是六孔埙,发音与辉县疏璃阁的陶埙相似。

    从殷商时期开始,埙就基本定型为六孔,到了汉代,才出现了七孔埙。埙在商、周时期是十分重要的乐器,中就有许多关于埙的描写,如《大雅·板》说:“天之牖民,如埙如篪。”但是由于埙的音量较小,在后代逐渐不被重视。隋代“九部乐”中的《清乐》还使用到埙。唐代音乐艺术高度发达,许多新的乐器不断出现,埙的使用便基本绝迹了。以后,埙只出现在清代的宫廷雅乐中,再有就是用于琴埙合奏。近年来,埙又以其独特的古朴韵味重新受到人们的喜爱。

    排箫

    1956年8月,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经过认真地讨论和广泛地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决定以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的图案作为中国音乐的乐徽,这种乐器就是排箫。

    据说我们的祖先在渔猎的时候,听到水边的芦苇折断后在风中发出的“呜呜”的响声而受到启发,截苇而吹,用以模仿鸟兽的叫声。后来,人们发现芦苇的长短粗细不同,发出的声音高低也不同,于是,他们把长长短短的芦苇编排在一起,就成了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苇籥。

    后来,人们不再用柔软而容易变形和折断的芦苇,而改用坚硬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学小百科书系·音乐小百科简介 >国学小百科书系·音乐小百科目录 > 吹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