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奏类
耐用的竹子来制作,这就是最早的排箫,在当时,它就叫做“箫”。《世本·作篇》说:“箫,舜所造。其形参差像凤翼,十管,长二尺。”它的编排管数,从最早的三管、六管,到后来的十管、十三管、十六管、二十管、二十一管,到二十四管(近代更被发展到两排共五十管),张载《博雅》说:“箫,大者二十四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在古代,它是十分重要、十分受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据说曾使孔子一听而“三月不知肉味”的舜乐《韶》,就因为以箫为主奏乐器而被称作《箫韶》。伟大诗人屈原在《九歌·湘君》中,有“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描写,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说:“舜箫名参差。”排箫本是按管的长短顺序排列,形如鸟翼。到了清代,才将单凤翼状的排箫改作双凤翼状,即中间短而两边长,并且把用绳捆竹编改为插在木制的底座之中。
1978年8月,在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乐器实物,其中有两支排箫,大小略有差别,都由十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依次排列而成,有一支至今仍能演奏,它不是按音律排列,但是超出了五声音阶的范围,更加证实了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排箫已经是很重要的乐器。这一发现曾引起世界音乐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
元代以后,戏剧逐渐发达,而伴奏则渐趋简化,音域较窄,音量较小的排箫被逐渐淘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音乐工作者的努力,排箫得到新生,经过改进的排箫,音色更加优美,音量较前增大,演奏技法有所发展,因此,表现力大大加强,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音乐中也有排箫,它的构造、外形、演奏方法和音色与中国的排箫几乎一模一样,英文作Pan-Pipes,传为古希腊牧神潘发明。在莫扎特的著名歌剧《魔笛》中,帕帕盖诺(Papageno)吹奏的就是这种乐器。在东欧的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匈牙利等,排箫在民间更为流行。罗马尼亚民间歌舞团多次访华演出,艺术家们用排箫演奏的罗马尼亚著名乐曲和《霍拉舞曲》等,欢快热烈,优美动听,深受我国人民的欢迎。
排箫一般都是有底的,它的音色没有无底类吹奏乐器如笛、箫、管子、唢呐等明快亮丽,而显得有一点虚幻,因此给人一种缥缈空灵的出世之感,有如遥远的天际、茂密的林间飘来的一缕天籁之音,令人有“如闻仙乐耳暂明”的感觉。
筚篥
筚篥,又写作觱篥、必栗、悲篥,就是今天的管子。它本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乐器,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说:“觱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篥,有类于笳。”据说,它本来是作战的时候用来惊中国马的。《旧唐书·音乐志》就说它是“胡人吹之以惊中国马”。它的形制,是用竹做管身,上面有芦做的哨,管上有九孔。南北朝时期,又有大筚篥、小筚篥、竖小筚篥、桃皮筚篥、双筚篥等多种。在唐代,筚篥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乐器,出现过尉迟青、王麻奴等筚篥高手。
竽
大概所有的人都知道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他吹的就是竽。竽和笙是同一类的乐器,在“八音”中属“匏”类。《艺文类聚》四十四引《世本》说:“隋作笙也。”《事物纪原》二引宋衷注:“隋,女娲之臣。”《礼记·明堂位》就干脆说:“女娲之笙簧。”这就不得了了,笙、竽的出现,简直是和人类的诞生同时了。虽然不知道笙、竽出现的具体时间,但是,在商、周时期已经被大量使用了。大家很熟悉的南郭先生,就是齐国的一个冒牌吹竽者。据《韩非子·内储说左上》所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这会是怎样一个壮观的场面啊!南郭先生就混在这个三百人的吹竽队伍中。笙和竽的区别,只在大小和管的多少。这两种乐器都是在匏内列管,另有一个吹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