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吹奏类
每支音管都有一个发音的簧片。竽的形制比笙大些,最初是三十三管,后改为二十三管。竽在先秦、两汉都是重要的吹奏乐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竽的明器一件,二十二管,分前后两排。唐、宋以后,竽的使用少了,后来就几乎失传,仅在雅乐中尚保留一点位置。

    笙

    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笙算得上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了,相传为女娲时隋所造。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和”的记载,“和”也就是笙。《尔雅·释乐》说:“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可见在商代就已经有笙这种乐器了。在古代乐器的分类中,它属于“八音”中的“匏”类。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几支古匏笙,笙斗用葫芦制成,笙嘴用木制,簧片用竹制,其形制和调音方法竟与今天的笙完全一样。唐代以后,笙斗改用木制,最后,又改用铜制。

    笙和竽是同一类乐器,只不过竽要大些,笙要小些。但这小一些的笙,使用的范围比竽大得多,使用的年代也远比竽长。

    到唐代,竽的使用逐渐减少,至宋代就基本失传了,但是笙却一直沿用至今。

    在音乐已经高度发达的春秋战国时期,笙已是非常重要的乐器。《诗经·小雅·鹿鸣》就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诗句。中还有《鱼丽》《由庚》等六首所谓“有声无辞”的诗(实际上就是器乐曲),就叫作“笙诗”。此后,笙在雅、俗乐中都一直是重要的乐器。

    笙的形制也在不断地改进,明、清以来,流行的主要是十七簧笙、十四簧笙、十三簧笙和十簧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笙的研制得到很大的发展,簧数增加到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二十六簧、二十七簧、三十二簧、三十六簧、五十一簧。还先后研制成加键笙、转盘笙、低音笙和排笙等,不仅拓宽了音域,扩大了音量,而且克服了转调不方便的缺点,大大提高了笙的表现力。

    角

    角,就是牛羊的角,就像乐器中的“贝”就是海贝一样。流行于汉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它没有音孔,只能吹奏单音,所以最初恐怕也没有把它当作乐器,但是,汉代的军乐和卤簿(仪仗)乐队中却用上了它,而且一直沿用于后代,尤其是军中。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宋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辛弃疾《破阵子》“梦回吹角连营”,描写的都是军中的角声。

    角最初是动物天然的角,后来就用竹、木、皮革、金属等制造。尤其是后代铜制的角,形状和天然的角完全不同,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说:“古角以木为之,今以铜,即古角之变体也。其本细,其末钜。本常纳于腹中,用即出之。为军中之乐。”直到清代,卤簿中的鼓吹大乐仍在使用。

    胡笳

    很多人听说胡笳这种乐器,都是从读了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开始的。

    胡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最早的胡笳,就是把芦叶卷起来吹,《太平御览》引《蔡琰别传》说:“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之胡笳。”后来,又出现两种形式的胡笳,一种是把芦管的一头压扁吹奏,一种是把芦苇制成哨,安装在木制的管上吹奏。这两种胡笳都没有孔,也就不能吹出旋律。汉代又出现了一种管身上开有三孔的胡笳。

    相传,西晋末年爱国将领刘琨善吹胡笳,他任并州刺史的时候,在晋阳城被数万匈奴兵围住。刘琨组成了一个胡笳乐队,朝着敌营吹起了《胡笳五弄》,匈奴兵怀念家乡,就流着眼泪退兵了。

    三孔的胡笳在唐代以后被筚篥取代了。

    篪

    这是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种吹奏乐器。在《楚辞》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宋陈旸《乐书》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学小百科书系·音乐小百科简介 >国学小百科书系·音乐小百科目录 > 吹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