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奏类
巴乌的表现力。现在用于舞台演出的改革后的巴乌有两种,一种是十八孔F调加键巴乌,一种是十七孔F调加键巴乌。这两种巴乌都采用塑料管作管身,由装有簧片的上段和装有指孔指键的下段串接而成,前者的音域可以达到G-f2近三个八度,后者的音域也可以达到c-f2两个多度八。加键的巴乌不影响原有的滑音、打音、飞指、抹音等技巧的表现。
葫芦丝
葫芦丝是西南少数民族用葫芦制作的乐器。
葫芦丝又名葫芦箫,它是阿昌族、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乐器。它用葫芦做音箱,葫芦的细长顶端开口作吹口。在与吹口相对的下部并排插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每根竹管插入葫芦的部分都有一枚尖舌铜质簧片。中间一根竹管最长最粗,为主管,上面开有七个按音孔,六孔在前,一孔在后。吹奏时开按音孔,可以发出从c1-d2九度的音。旁边两根竹管各能发出一个单音(一管可发出d1音,一管可发出a1音)。在吹奏旋律时,两旁竹管发出的持续低音与主管吹出的旋律构成各种不同的和声,非常特别(也可以闭住两旁竹管,使其不发音)。
葫芦丝的音色柔和甜美,抒情性很强,可用于独奏,也可用于合奏。
葫芦笙
葫芦笙是流行于我国西南彝、佤、傣、怒、苗、拉祜、傈傈、纳西等少数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它的历史相当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西南地区就已经有葫芦笙了。
到了唐代,葫芦笙已经进入宫廷,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俳优”条载,用于宫廷演奏的“夷乐部”中有葫芦笙。在西南少数民族中,葫芦笙很受喜爱,唐樊绰《蛮书》说南诏地区,“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间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南宋时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还说:“瑶人之乐,有芦沙、铳鼓、葫芦笙、竹笛。”一直到现在,葫芦笙还是西南许多少数民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
葫芦笙用葫芦做笙斗,在上面插上几根长短不一的竹管,有五管、六管、七管、八管几种规格。竹管内装有长方形的竹制或铜制的簧片,吹奏时簧片振动发音。在靠近笙斗的地方,每根竹管上都有一个音孔。葫芦的细长顶端上另接竹管作为吹口。吹奏时,手指按在音孔上,口含吹口,或吹或吸都可发音。如果按住穿过葫芦底部的管口,每一根音管还可以发出小二度到大三度的两个音。改革后的葫芦笙为十管,笙斗改用木制,音管上加上共鸣器,音域扩展到g-f2近三个八度。
葫芦笙有高音、中音、低音三种。高音葫芦笙音色明亮,中音葫芦笙音色柔和,低音葫芦笙音色浑厚。
葫芦笙既可伴奏,也可用作独奏。川、滇地区的彝族、拉祜族、傈傈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都要在节日或丰收喜庆的日子,乃至祭祀、送葬的活动中,跳葫芦笙舞。
芦笙
芦笙,是流行于我国西南苗、瑶、侗、壮、彝、佧佤、畲、水、仡佬、崩龙、拉祜等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它的历史也相当悠久,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宋代。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说:“卢沙(即芦笙),瑶人乐,状类箫,纵八管,横一管贯之。”说它“状类箫”,是指它像排箫,由八根长短不齐的竹管排在一起,贯穿在一根很长的横置竹制吹管上,这个形制和今天的芦笙已经非常相似。芦笙的称呼,最早见于明代的文献,明代倪辂在《南诏野史》中记载,滇中(今贵州一带)的苗族人民,“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清代《苗俗记》还记载说:“每岁孟春……男女皆更服饰妆,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前,女振铃继于后以为节,并肩舞蹈,回翔婉转,终日不倦。”这种风俗,一直到现在,仍在贵州、云南、湖南一带的苗族、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