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奏类
阿拉伯一带的吹奏乐器,大约在元代传入中国,明代以后成为很重要的乐器,开始主要是用于军中和仪仗。明王磐散曲[朝天子]《咏喇叭》说:“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明王圻《三才图会》说:“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综合这两段话的意思,可知唢呐最早用于仪仗、军中,后来广泛用于民间。
唢呐的结构,是在一锥形木管上方装一细铜管,上面装芦苇做的哨子。木管下方接一铜质喇叭。木管上有八个音孔(前七后一)。唢呐的音色高亢明亮,音量也较大。明、清戏曲发展以后,唢呐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过场牌子等都用唢呐做主奏乐器。在民间吹打乐中,唢呐也是最重要的乐器之一。近现代,唢呐不仅用于民族器乐合奏,还是很受欢迎的独奏乐器。
管
在和《周礼》中都提到了一种叫“管”的乐器。但大家的解释都不一样,郭璞注《尔雅》,说它“有底”,蔡邕《月令章句》说它“有孔无底”。这种管已经失传,究竟是什么样子,说不清楚了。
现在流行的管,又称“管子”,就是筚篥。古时候又叫“头管”或“笳管”。管子在北方很流行,在管乐中常常处于领奏地位,也是很好的独奏乐器。近年来,管子经过改造,音域扩大到接近三个八度,加键管能完整地演奏十二个半音,转调方便。
羌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里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了,诗中提到了羌笛,可见至少在唐代,羌笛就已经是很受欢迎的乐器了。其实,羌笛的历史还可以上溯很远,汉代马融的《长笛赋》说“近世双笛从羌起”,说明汉代羌笛已流行。也许羌笛的历史还可以上溯很久很久,只不过现在还没有文字记载和地下发掘佐证而已。
羌笛流行于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及黑水一带羌族地区,不过在历史上,羌民活动的范围要大得多。
现代羌笛,用当地产的油竹(竹节长、管身细)制作,选两支筒径、长度一致的竹管,削去竹外皮成方柱形(有的将两管相邻外皮削平),在首、中、尾三处用细线捆扎。管身无节,全长13—19厘米,上开五或六个按孔。管上端装竹制簧哨。演奏时,口含双簧,用食、中、无名指按孔。音域c1-c2。音色清脆明亮,略有悲凉之感。
巴乌
在云南、广西的彝、哈尼、苗、傣、佤、布朗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着一种外形和演奏方法都和竹笛都非常相似的吹管乐器,它就是巴乌。
巴乌,彝族称“吉非里”,傣族称“筚”,哈尼族称“梅巴”或“妞巴”,佤族称“拜”。它的管身用毛竹制作(也有用木制的),一般开有4-8个音孔,各民族的巴乌在形制和演奏上有一些差异,也没有一定的规格。现在比较通用的巴乌,长约27.5厘米,开有八个音孔(前七后一),一端的侧面开有一个吹孔。巴乌和竹笛的最大区别,在于巴乌的吹孔内嵌装有一个小三角形的铜质簧片,吹奏的时候,气流振动簧片发音。
巴乌有横吹和竖吹两种。横吹者管身较粗,竖吹者管身较细。巴乌的音色柔和甜美,优雅圆润,它常用于舞蹈和说唱的伴奏,适合演奏歌唱性的旋律。流行于红河流域彝族地区的巴乌,音色柔和而略带鼻音,尤其适合演奏抒情性的乐曲。
传统的巴乌音量较小,音域也不宽,表现力受到很大的束缚。比如彝族的八孔巴乌,仅能发出c1、d1、e1、f1、g1、a1、b1、c2、d2九个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音乐工作者对巴乌不断地进行改进,加粗了管身,使用音键,使巴乌的音量增大,音域加宽,极大地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