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弦类
轧筝
我国的传统弦乐器,在唐代以前,只有弹拨和击打两种,而没有拉弦类。
在唐代,出现了两种最早的拉弦乐器——奚琴和轧筝。
轧筝,是用润湿的竹片摩擦筝弦发声。陈旸《乐书》说:“唐有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故取名焉。”唐释皎然有一首《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描写说:“君家双美姬,善歌工筝人莫知。轧用蜀竹弦楚丝,清哇宛转声相随。”
用竹片作“弓”,而不是用马尾;为了增加摩擦力,不是使用松香,而是把竹片用水润湿,其音色估计不会太好,倒是皎然诗中所说的“清哇宛转声相随”一句很重要。
传统的弹弦类乐器,如琴、瑟、筝、琵琶,或击弦类乐器,如筑、扬琴等,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奏出长音,遇到较长的音,就只有反复弹拨,这样的乐音,与歌唱的长音是不能很好配合的。而拉弦类乐器则可以控制运弓的速度,奏出平滑的长音,与人声能够很好相配。也就是皎然诗中所说的“清哇宛转声相随”。
轧筝在宋以后仍在使用,元、明时期叫做“?”。《元史·礼乐志》载:“?制如筝,七弦,有柱,用竹轧之。”《事林广记》的记载差不多。到清代,又称为轧筝了。
奚琴
奚琴,又叫“嵇琴”,是又一种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出现的拉弦乐器。唐诗人孟浩然《池亭诗》有句说:“竹引奚琴入,花邀戴客过。”可见在唐代已有奚琴。据宋陈旸《乐书》说,它本身是胡乐,是“奚部所好之乐也”,后来传入中土。它为什么又叫“嵇琴”呢?一种说法是因为“奚琴”的名字不雅驯,换句话说,因为它表明是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所以改名为“嵇琴”。另一种说法,是传说它是魏、晋时期的大音乐家嵇康所创,所以叫“嵇琴”。《事林广记》就说:“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曰嵇琴。二弦,以竹轧之,其声清亮。”但这一种说法显然是附会。奚琴的形状很像今天的胡琴,也是两条弦,不同的是夹在两条弦中拉奏的是竹片。大概在马尾胡琴传入后,也换用马尾制作的弓了。《事林广记》是元人所著,明人所著的《乐学轨范》就说奚琴“以黜檀花木,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
二胡
我国的拉弦乐器很多,二胡、板胡、高胡、中胡、京胡、坠胡、雷琴、大筒等,堪称一个庞大的家族。但是,它们的出现都很晚。最早用马尾做弓的拉弦乐器胡琴,出现在北宋时期。它本是少数民族乐器,所以称作“胡琴”,《元史·礼乐志》记载:“胡琴,制如火不思(一种弹弦乐器),卷颈龙首,二弦,以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元代以后,拉弦乐器才被大量地使用。
不知是什么原因,胡琴在历史上的地位一直不高,远远不能和琵琶、古筝等弹弦乐器相比。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戏剧的繁荣,伴奏效果比弹弦乐器好的拉弦乐器才受到重视,得到空前的发展。
在众多的拉弦乐器中,最受人们喜爱的,是二胡。
二胡的音色柔美恬静,表现力很强。本世纪初,由于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和华彦钧(瞎子阿炳)的努力,使二胡从伴奏乐器变为独奏乐器。刘天华创作的《良宵》《病中吟》《光明行》《空山鸟语》《烛影摇红》和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听松》等十余首二胡曲,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批二胡独奏曲。尤其是著名的《二泉映月》,优美抒情的旋律、深邃高远的意境,几十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中外听众,成为我国音乐宝库中一份弥足珍贵的财产。
二胡的结构比较简单,圆形或六角形琴筒(近代出现椭圆形琴筒),一边蒙蛇皮或蟒皮,一边是雕花窗格。琴杆一头插在琴筒里,一头雕有龙头等装饰,有两个调弦用的琴轴。蟒皮上有琴码,琴杆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