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璞鼎查(1789~1856)
港,炮轰二沙湾炮台。清守军开炮还击,英舰桅杆中弹,狼狈败逃,在慌乱中触礁。侵略军纷纷落水,有的凫水上岸,有的爬上舢板逃窜,被守军当场击毙30多人,俘获133人,缴获大炮十余门,大小炮弹数十颗。清廷闻报大喜,下旨嘉奖守军将领达洪阿、姚莹顶戴花翎,其他有功人员一律赏赐。10月19日,一艘英舰驶到基隆港外,先挂红旗,继挂白旗,派人乘舢板入港,要求赎回被俘英国官兵,基隆守军置之不理。27日,英舰闯入港内,大炮齐发,轰坏炮台石堡和营房数处,台湾守军开炮还击,打死侵略军两名,英舰狼狈逃窜。战后清皇室赏给达洪阿骑都尉世职,赏给姚莹都尉世职。

    1842年3月5日,英舰三艘在大安港外游弋窥探,清守军严行戒备,不出海作战。11日,英国二桅船“安因”号被我渔轮诱入土地公港,触礁搁浅,伏兵趁势发炮攻击,打死侵略军数十名,俘虏五十余名,缴获大炮十余门,鸟枪五杆,腰刀十把。这些武器都是英军在进犯浙江镇海等地时抢去的。战后,清皇室赞称其“大扬国威”,特旨赏封达洪阿太子太保衔,姚莹三品顶戴,其他官兵各有封赏。

    经过三战皆受重创之后,璞鼎查看到,在短期内武力征服台湾守军已属不可能,便不敢再轻犯台湾。于是,英军便勾结一些沿海盗匪,在淡水、鹿港、彰化、嘉义、打鼓、郎峤等地海面继续进行窥探骚扰,以配合英军对我国大陆沿海的军事行动。

    两次大捷俘获英军二百多名,经过兵备道姚莹审问取供后,奏请清廷发落。朝廷立即批复:“据奏称,该逆等罪大恶极,若解省讯办,洋面恐有疏虞,仍请在台正法,所见甚是,着即照议办理。”清皇在另一谕旨中又说:“取供之后,除夷目暂行禁锢候旨办理外,其余各逆夷,与上年所获130余名,均着即正法,以抒积念,而快人心。”当时闽浙总督怡良担心这样处置,会引起英国报复,要求姚莹将这些英俘解省。姚莹断然拒绝说:“夷性畏强欺弱,我擒其人,久而不杀,是明示之弱也。”“两军对仗,势必交锋,非我杀贼,即贼杀我,乃先存思彼报复之念,何以鼓励士气乎!”姚莹按皇上御旨,将139名英军战俘一律处死,只留颠林等英军九名头目和黄舟等汉奸两名暂行禁锢。璞鼎查闻讯,再三提出抗议。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在英国侵略军连续攻陷了厦门、定海、宁波、上海、镇江,进逼南京后,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第八条规定,释放英军俘虏。英方派船长聂夫前去台湾安平索要俘虏,他得知大多数俘虏都已经处决,便向姚莹提出质问。姚莹理直气壮答复:“你们英国侵犯我国,双方正在交战,那有不杀俘虏之理?你们侵扰江浙沿岸,杀伤我官员,贻害我百姓,皇帝震怒,台湾军民人人愤恨,5日才把俘虏正法,但仍留下头目9人,已属格外开恩。”姚莹义正辞严,聂夫无言可答。

    璞鼎查奸诈多计,针对清廷的昏庸,借机反诬抗英台湾爱国将士,硬说侵略中国领土的英军是避风进港的外国难民,被姚莹等杀害。他一面向福建地方当局提出抗议,一面发表声明,以停止换约,重新开战威胁清廷。当时主持和议的两江总督耆英,闽浙总督怡良等人,害怕和局破裂,一再奏请朝廷将姚莹、达洪阿解京讯办。清皇最初不同意如此做法,认为断断不可,即使实有其事,亦当另作处置。璞鼎查进一步大造声势威逼,扬言要立即驾大轮船亲赴天津。清廷慌作一团,急忙派怡良前往台湾查办。耆英也乘机再奏,指称姚莹贪赏冒功,杀害了“遭风难夷”,皇帝在内外压力下,下旨追问姚莹等爱国将领“欺君冒功之罪”。1843年2月,怡良到台湾传旨。台湾人民对清政府官员甘心媚外,惩办抗英爱国有功将领的卖国行为十分愤慨,纷纷到怡良行营申诉抗辩,群众情绪激昂,几乎引起民变。怡良见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香港二十八总督简介 >香港二十八总督目录 > 璞鼎查(1789~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