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他要复仇
问是否属于美国,或是美国的一部分。我们告诉他土耳其距离中国几乎需要一个月的航程、他似乎很惊奇……
那几个失声发笑的原因是林则徐的偏狭和浮夸自大的口气,他在给英国女王的信函上仍这样写道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这样的旧调子。以这种偏见和浅陋的世界知识,很难世事洞明,也难以处理好复杂的国际事务。但林则徐在清朝官吏中,仍然是难能可贵的,他的可贵之处是他总愿意探求学习新的知识,并不断改正和修正自己的不正确看法,不讳疾忌医,不是不懂装懂。他的知错就改的精神仍然值得人们敬佩。
然而,林则徐的疏漏和浮夸,还是深刻影响了紫禁城里的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是个谨慎小心而又刚愎自用的人。他只知天朝,对外一无所知。九龙海战报捷,紧接又是穿鼻、官涌报捷,水师所战皆胜,这使他飘飘然起来。
林则徐下广东之前,他曾经多次叮嘱他,只要让夷人闻风慑服就罢了,千万不要把事情弄大,不要弄到骤开边衅,不可收拾。可是,看过九龙战报之后,他转眼又把先前叮嘱林则徐的话语给忘得一干二净。他反而觉得林则徐的胆子不够大,仗打得还太小了。他在林则徐的奏报上批道:
既有此番举动,若再示以柔弱,则大不可。不思卿等柔浪,但诫卿等不可畏葸,先威后德,控制之良法也。相机悉心筹度,勉之,慎之……
在另一道谕旨里,道光皇帝又写道:
……我兵先后奋勇,大挫其锋,该夷等自必畏慑投诚,吁求免死。惟当此得势后,断不可稍形畏葸,示以柔弱……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审时度势,给义律打打谈谈,反复谈判,这也使道光皇帝极不耐烦。他说,日后再有反复,即当示以兵威,断绝大黄茶叶,永远不准贸易。
道光皇帝这种非此即彼的决断,使林则徐非常为难。永远不准贸易的决断之荒唐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是皇帝谕旨,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必须遵照执行,且要诚惶诚恐。
在道光皇帝御旨下达之前,林则徐也做出过暂时和英国人断绝贸易的决定,那是有前提的。一是为禁烟,二是为甘结,三是为惩凶。如果义律在这几个方面都能很好的配合,贸易会随时继续进行。
但是,道光一声令下,便切断了与英人谈判的条件。这是永远断绝与英国的关系,这就把林则徐和义律的后路都切断了。
这时,陆续到达南中海的英商船货船已达六十艘以上,这些满载货物的船舶已经在海面上停泊了数月之久,那些商人因为卖不出货物,买不进茶叶而忧虑重重。
半年之中,各国与中国具结进口的商船有62只,其中美国商船达45只,超过往年全年的外国商船数目。林则徐采取遵法者纳之、抗法者拒之,对美国及其它表示顺从的外国商船给予惠顾。美国人历来精明而敏捷,中英矛盾给它们带来了机会,它们不失时机扩大了贸易来往,并且成倍地膨胀开来。即使对英国商船,林则徐也不是一概而论,有的商船愿意具结,林就给以优待。英国船主吉里布,不顾中方法令,借着夜暗偷偷航行在铜鼓湾,企图蒙混入关,结果被中国水师发现,截获后,吉里布表示愿意具结,林则徐便让其在黄浦行商以给出路。
义律对抗中方法令,使英商无法正常贸易,因而引起他们的不满。
《广州周报》曾刊登英商们的怨言:现今封港之事,害英国人之利,比害中国人之利更多……
这时,形势的发展变得对中国越来越有利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不但没有受到损害,贸易额且有上升趋势。白银由外流转成内溢。据说,以上商船为中国带来了二百万元的银币进项。1839年,当年外船输入的洋银,已查验有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