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逐鹿中原
    1947年7月29日,鲁西南战场上,刚刚指挥完羊山集战役的刘伯承、邓小平在前线指挥所里收到份特殊的电报。这份电报是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上面标有3个“A”字,代表最紧急,而且极秘密。在接到这份电报前一个月,也就是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刚刚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鲁西南战役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毛泽东敏锐的意识到,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所以,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致电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这个时候,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重,亟须休整补充。28日,刘邓给中共中央军委回电,如实地陈述了部队存在的困难,希望能在内线继续作战一个时期,等时机更为有利时再向大别山挺进。于是,第二天,也就是29日,毛泽东亲起草了这份标有三个“A”字的电报,电报的大意是,“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果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内有效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几个宁深深地印在了刘伯承、邓小平的脑海中,他们也深深地感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他们寄予的重托。邓小平后来回忆:“我们看完后立即烧掉电报,当时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实际上不到十天,我们就开始出发了,这一走就是一千里。”“当时,真的是二话没说,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收到“3A”级电报后的第9天,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12万人马,在100多里宽的地面上,悄悄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注定了是一步险棋。从鲁西南到大别山,远隔千里,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后有蒋介石十几个旅的部队穷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涨,道路泥泞,暑气蒸人,部队本来就疲惫不堪,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现在要马不停蹄地向南奔驰,真可谓困难重重。

    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原二野司令部军政处处长杨旧宇对当吋的情以记忆犹新,他说:“没有到过黄泛区的人,是很难想象这里的情景的。这里虽然已成了一片死水,但还是一片汪洋。除了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些坍塌的民房屋脊和偶年从空中掠过的几只野鸭之外,再也看不见什么别的东西。即使是无水的地方,也尽是稀烂的胶泥,前脚起,后脚陷。”前有敌兵、后有黄河,真是进亦难、退亦难,处于难以动弹的“死地”。40多年后,邓小平曾感叹地说:我这一生,这一个时候最紧张。听说黄河的水要来,都听得到自己的心脏在怦怦地跳!几天以后,等刘邓大军越过黄泛区,继而渡过沙河,蒋介石如梦方醒,立即调集大军南阻北追,并气恼地撤了参谋总长陈诚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参谋总长,飞到前线督战。

    为了把刘邓大军阻击在汝河以北,蒋介石急急调来整编八十五师经过平汉路南下,驻守在汝河南岸,全力收缴或砸烂汝河上的所有渡船。8月24日晚,刘邓率指挥部到达汝河北岸,前面敌人的火力阻击很猛,后面追兵只有30里。面对这种情况,刘伯承说:狭路相逄勇者胜,杀开一条血路!邓小平命令部队不分白天黑夜,不管飞机大炮、枪林弹雨,片刻不停,强渡汝河。前线指挥员则命令所有的步枪都安上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盖,看到敌人就打,打完就往前插,并要求先头部队过后,沿途不留一个敌据点和一个敌人。第二天下午,刘邓大军共有4万多人渡过了汝河。

    至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还剩下最后一道险关——淮河。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情变化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简介 >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目录 > 二、逐鹿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