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915年:陷入僵局
1.东线战场
新年伊始,德、奥两国就决定在东战场南北两个方向发动攻势。1月22日,开始德、奥为逼退俄军,救出被围困的普热米什尔要塞的守军,同俄军在喀尔巴阡山区血战两个月,迫使俄军向普鲁特河和德涅斯特河撤退。由于俄援军赶到,德、奥军前进受阻。3月22日,俄军攻克坚守达半年之久的普热米什尔要塞,12万奥军缴械投降。双方都未在喀尔巴阡山地区达到预期目标。
俄军西北方面军准备在2月下旬发起攻势,占领东普鲁士。右翼第10、12集团军担任主攻;左翼第1、2、5集团军在维斯瓦河西岸待机。德军也计划于2月上旬,在这一地区发动进攻,第10、第8集团军担任进攻。德军先下手为强,于2月7日、8日两天,第8、第10军团先后投入对俄军第5集团军的包围作战。俄军遭此意外打击后,很快向涅曼河、博伯尔河一线败退,德军迅速插入其后方,将俄军第5集团军中的第20军包围在奥古斯托夫森林,于2月22日全歼该部。3月2日,俄军第1、第12、第10集团军转入反攻,德军被阻止在中涅曼河、博伯尔河、那累夫河之线,冬季交战结束了。俄军向东普鲁士的进攻计划流产了,德军也没有达到围歼俄军西北方面军右翼的目标。
鲁登道夫与法金汉在东线作战问题上产生分歧,前者坚持认为应从东普鲁士方向采取大迂回的方法绕过波罗的海岸的俄军北翼,通过维尔纳插入俄军深远后方,切断那里通往波兰的几条主要铁路线,在加里西亚的德、奥部队配合下,合围前凸在波兰中部的俄军东线主力。参谋总长法金汉认为鲁登道夫这种南北相距400英里的钳形攻势很难奏效,在德皇支持下,法金汉决定对俄军实施中央突破,在维斯瓦河与喀尔巴阡山之间发动攻击。5月2日,德军马肯森的第11集团军在得到从西线调来的4个军的加强后,在果尔利策一举突破俄军第3集团军的防线,在以后一个多月的交战中,俄军损失惨重,节节败退。德、奥军队渡过桑河、德涅斯特河,收复普热米什尔要塞,在6月22日,占领利沃夫。俄军重创之下,被迫退出加里西亚。马肯森名声大噪,升为元帅。
为配合马肯森部队的继续东进,7月13日,德军加尔维茨的第12集团军开始在北面进攻,经10天激战,俄军败退,德军渡过那累夫河进逼俄军后方重镇谢德耳策。德军贝洛第10集团军也在7月14日向米塔瓦方向的俄军第5集团军进攻,德军占领了立陶宛大片领土,但德军并未达到歼灭俄军普列韦第5集团军的目的,只是将其击退到西德维纳河上。德、奥军队频频得手的进攻使战场势态对俄军十分不利,北面的德军已威胁俄军中央集团的后方,俄军所据守的波兰地区位置向西突出,三面受敌,有被对方合围的危险。于是,俄军统帅部不得不下令全面撤退,8月5日,德军占领华沙,但并未达成法金汉消灭其主力的目标,9月中旬,他只好允许鲁登道夫以有限的兵力在北面发动迂回进攻。早已等得不耐烦的鲁登道夫闪电般切断从维尔纳到德维斯克的铁路线,但此刻俄军战线已经收缩,从波罗的海岸的里加到罗马尼亚边界的柴尔诺维兹,战线由圆弧拉成直线,因此有足够的预备队来应付鲁登道夫的攻击。而德军因远离后方基地而攻势渐衰,东线上的秋季交战也告结束。
俄军的失败主要是武器弹药的严重缺乏,士兵、军官的素质不如德军强,当取得加里西亚胜利后,远途进军,因波兰境内铁路状况落后,使自己的后勤陷于困境。在前线,成千上万没有枪支的士兵在战壕里等着接受因别人死伤而留下的枪支。火炮是当时战场上具有决定性的武器,但每到关键的交战地点,俄军的火炮远处劣势。当俄军接近德国边界时,德军正好充分发挥其边境地区良好的铁路交通网的作用,对敌实施有效的打击,但此时正确的战略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