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六章 1915年:陷入僵局
乎应采取鲁登道夫的建议,对过于深入的东线俄军主力实施合围,从鲁登道夫9月攻势的效果来看,如果法金汉当初下决心这样做,未尝不能做到。事实上,俄军虽然败退了,却没有被消灭,他们的败退像是向后滚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紧,原先伸开的五指又收拢为拳头,大批德军反倒被吸在东线不能脱身。

    2.西线战场

    马恩河会战后一个多月里,双方都试图从西面迂回对方侧翼,结果变成双方向海边的“赛跑”,战线一直延展到北海沿岸,双方都进入阵地战,圆镐铁锹阻止了最初的运动战。10月8日,德军攻克安特卫普,阿尔贝国王退守伊塞尔河(他一直在那里坚守了4年,直到美军参战)。10月20日,新任德军参谋总长法金汉调集重兵进攻伊普尔突出部的英军阵地,猛攻10天不克,11月10日,德军再次猛攻无效后,于11月25日转入守势。这就是所谓“第一次伊普尔会战”,德军死伤约13万人,英军损失近8万人,法军损失约17万人。造成死伤人数巨大的原因是双方指挥官的战术观念跟不上现代火力的发展速度,在狭窄的空间里,以传统的密集步兵队形,不停顿地冲击由绵密火力网构成的对方阵地。这些现象在以后几年里一再重复。

    到1915年初,西线呈典型的阵地对峙,第一道防线一般由两三条彼此间隔100~150米的堑壕线组成,其正面,有时也在侧翼围上铁丝网。防线阵地上构筑避弹所、掩蔽部、机枪和火炮发射点,掩体之间由纵横密布的交通壕连接,防线的个别地段筑成环形防御。在重要方向上,还在第一道防线后面3.5公里处构筑第二道防线,并建立掩护侧翼的斜切阵地。在防线的深远后方设置筑垒兵营,在此集结的部队可随时增援前线。

    为打破僵持,迫使德军向法、德边界退却,法军统帅部于2月16日至3月17日发起香巴尼会战,担任主攻的法军第4军团在伤亡和失踪9.1万人后,连德军第一道防线也未突破。在此期间,为配合法军行动,英军第1集团军也在里尔西南发动进攻,占领德军一小块阵地,但终因无法扩大突破口而停止了行动。4月5日至17日,法军第1集团军又在战线右翼的韦夫尔谷地发动打击,企图以突然的快速行动消灭圣米耶尔突出部的德军。经过12天的战斗,法军伤亡6.4万人,但一无所获。

    法军攻势刚被遏制,德军第4军团便于4月22日在伊普尔开始进攻。德军利用顺风之利,首次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毒气罐,毒气放了5分钟,一人高的黄绿色浓烟向英军第5军阵地漫卷而来,目击者称:“当第一阵浓烟笼罩整个地面,人们闷得喘不过气,拼命挣扎时,最初的感觉是吃惊,随之便是恐惧,最后军队中一片慌乱。还能行动的人拔腿就跑,试图跑在径直向他们追来的氯气前面,但多数人是徒劳的。”德军依靠毒气出奇制胜,打开了一个3.5公里宽的缺口,但德军预备队没有及时跟上来,因而没能发展突破,直到5月12日会战结束,德军付出巨大伤亡,也只是略微扩大了一点突破口,远未达到目标。

    为报复德军在伊普尔的行动,同时应东线正在败退的俄国的请求,英法联军于5月3日发起阿图瓦会战,担任主攻的法军第10集团军和英军第1集团军,分别从阿拉斯和内夫-夏佩尔地区向杜埃总方向进攻,以求达到中央突破,为阵地战发展成运动战创造条件。联军的其他部队和过去的会战一样,在各自据守的地段采取佯动以迷惑对方。这次会战断断续续进行了6个星期,结果是法军夺到7公里宽、3.4公里纵深的一小块土地,英军夺到6公里宽、900米纵深的土地。英法联军伤亡13.2万人却远远未能达到会战目标。此战德军也伤亡7.3万人。

    上述行动失败后,法、英两国决心于秋季在香巴尼和阿图瓦两地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势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一个人的世界大战史·看倪乐雄重建烽烟现场简介 >一个人的世界大战史·看倪乐雄重建烽烟现场目录 > 第六章 1915年: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