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915年:陷入僵局
方面来讲,奇袭的效应已经丧失。
达达尼尔海峡会战分两个阶段,1915年2月19日至3月18日为第一阶段,英、法舰队在没有陆军的支援下单独作战,试图强行通过达达尼尔海峡;4月25日至次年1月9日为第二阶段,陆军部队在加利波利半岛登陆后作战。
2月19日清晨,英、法舰队6艘战列舰和1艘战列巡洋舰开始炮击海峡外围炮台,从而揭开会战第一幕。虽然英、法海军火力占有七八倍的优势,但因连续几天的大雾或暴风雨,战果甚微。2月25日,英、法海军恢复炮击,且压制了土军的大部分火力,驱逐舰驶抵海峡入口处开始扫雷,3艘战列舰尾随其后,压制保护布雷区的土军炮兵,以掩护扫雷行动。但被土军猛烈的炮火所逐退。接着英、法军又采取单舰炮击和夜间扫雷,也没有成功。3月18日,英、法投入全部兵力发起总攻,罗比克接替患病的卡登,担任总指挥。整个舰队编成3个分舰队,所有的舰艇各司其职,一边同土军展开激烈炮战,一边排雷,企图强行通过37英里长、2.5英里宽的海峡。战斗中,战列舰“狂饮号”、“无敌号”、“奥申号”或因触雷、或因炮击而沉没;战列舰“苏弗伦号”、“巨人号”、“坚定号”被重创,而后长期不能作战。鏖战至黄昏,舰队指挥官罗比克见损失严重、难以取胜,便发出脱离战斗的信号。
英、法海军惨败后,决定动用陆军在海峡北岸的加利波利半岛实施登陆,企图在陆上从背后攻克土军海防工事,让其舰队通过海峡。登陆部队有英军第29师、澳新军、海军陆战师,法国第1殖民师以及希腊1个志愿军团,登陆部队由汉密尔顿将军指挥,人数约8.1万人。与之对抗的是德国赞德尔斯将军指挥的土耳其第5军团约6万人,2万人部署在海峡的亚洲一面,4万人配置在欧洲的一面。
4月25日,联军登陆部队在主攻和佯攻方向都登上了海岸,巩固了滩头阵地,但在两天内却损失近2万人。激战到5月底,英军战列“舰霍莱伊特号”被土军驱逐舰击沉,战列舰“胜利号”和“威严号”被德国潜艇击沉。陆上战斗因行动缓慢和指挥上的严重失误而毫无进展。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海军参谋长费希尔上将因再次失败而被迫辞职,贝尔福接任海军大臣,杰克逊接任海军参谋长。尽管作了这些人事上的调动,也改组了政府,但英国已骑虎难下,决定再向加利波利半岛增兵。
8月6日,联军在加利波利半岛的苏夫拉湾登陆,以后的两天里,胜利女神一直向联军敞开着大门,但英军前线指挥官斯托夫将军偏不进去,他任凭部队懒洋洋地待在海滩上,就像童子军宿营一样。而土耳其援军正以强行军朝着前线赶来。英军指挥官不谙将道,如果最高指挥官汉密尔顿或负责前线指挥的斯托夫,能随部队一起上岸,及时向纵深发展,胜利将唾手可得。然而,汉密尔顿在一个小岛上等候消息,斯托夫则坐在1艘军舰上对部队登陆很满意。而他们的对手赞德尔斯在破晓前已骑着马到处搜寻兵力。关键时刻已经过去,两军在半岛上展开了数月的拉锯战。联军远道而来,且水土不服,疾病蔓延,利在速战。现久攻不下,情况日益严重。斯托夫、汉密尔顿先后被撤换,孟罗接替最高指挥官一职。到任两天后即向首相阿斯奎斯建议从加利波利撤退。此时保加利亚已加入同盟国作战,塞尔维亚全部被占领,德国与土耳其的陆上交通已连接,各种作战物资源源运到前线土军手里。11月27日,寒流席卷半岛,联军两天里冻伤5000人,加速了危机的来临。英国内阁几经争论之后,终于决定退兵。1916年1月9日,英法联军完成撤退,加利波利会战结束。协约国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同一协调的指挥,汉密尔顿和罗比克互不服气;没有完整的计划;也没有重视时间的意识以及作战、指挥方式的老化与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