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瓜分东北欧的阴谋
于孤军作战的绝境。这一切都是不够灵活的外交错误所致。
从军事角度来看,波军所信仰的骑兵决定一切的观念整整落后于时代近80年,早在19世纪美国内战时,骑兵集团的战场冲锋就已遭到新型速射火炮和重机枪的遏制,其效率已大为减低。从波军的兵种比例和采取的作战样式来看,波兰军事当局似乎对机械化作战思想闻所未闻,对世界军事技术发展动向麻木不仁,其骑兵以冷兵器向坦克群冲锋给人恍如隔世之感,仿佛在上演一幕古代人同现代人作战的荒诞剧。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的严重落后所致。落后的军事理论必然采取落后的战略战术以及错误的迎战态势,波兰军方如能充分认清敌我双方的军事差距,那么最佳的部署应是在战略上取守势,主力应布置在涅曼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唯一的作战目标是争取时间。即便波兰人采取这唯一现实的方式,前途依然凶险叵测。这些捉摸不定的因素是:英、法是否会发动迅速而有力的西线进攻?苏联是否会从背后发动打击以协助德国?落后的波军在德军的机械化立体作战样式面前能坚持多久?这些都是未定之数。法国的魏刚将军曾建议波军统帅部采取上述较为现实的方案,但波兰人最终并没有采纳。由于波军对敌我力量缺乏起码的认识,并且按此种方案需放弃整个西部地区,包括重要的西里西亚工业区,不战而丢弃大片国土,对于有着极强民族自尊心的波兰人来说是根本不能接受的。
从战争史来看,波兰会战是机械化战争思想的首次实践。德国的古德里安作为这种划时代军事思想的第一位实践者和现代机械化装甲部队的创始人,对“实践”的结果有详细的记录:“当他(希特勒)看到那些被毁的波兰炮兵团的时候,希特勒就向我问道‘这是我们的俯冲轰炸机所干的吗?’我回答道:‘不,这是我们的战车干的!’他不禁吃了一惊。在希维兹与格劳顿兹之间,凡是不必参加包围作战的第3师装甲部队,都调齐了让希特勒亲自视察一番。以后我们又去视察第23师和第2师的各单位。一边走,我们一边谈论这一次我军的作战经验。希特勒问我死伤了多少人,我把最近所得的数字告诉他,在全部走廊战役中,我所指挥的3个师大概死了150人,伤了700人。他对于这样小的死伤数字,不免感到很奇怪,与他在第一次大战中的经验相比,他那一团人在作战的第一天就死伤了2000人以上。我告诉他这一次敌人固然也很坚强勇敢,但是我们的损失却能这样小,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战车能够发挥高度威力。战车实在是一个救命的武器。”
利德尔·哈特对波兰会战的军事总结是:“在东面,一支毫无希望的落伍陆军被一支小型战车部队迅速地打垮了,这支战车部队,又是和优秀空军合作,并且把一种新奇的技术付之实践。”富勒晚年回顾历史时也总结道:“战略性瘫痪理论找到了它的实际代表,那就是古德里安将军。”德国古德里安创建的机械化装甲兵团成功地将英国富勒、利德尔·哈特,法国埃蒂安纳、戴高乐等人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它标志着战争史上机械化时代的降临。世界战争从19世纪末的静止的状态,重新恢复了运动的形式。至此,以坦克为主的地面机械化部队与空军的协同,成为20世纪40年代后陆上战争的主要形式。
2.入侵芬兰
当苏联用两个波兰省份同德国交换立陶宛时,是出于把临时伙伴德国作为未来的假想敌的战略考虑,如按苏德秘密协定划分两国新边界,苏联中部地带明显前凸,右翼受到德国左翼前伸较远的威胁,一旦开战德国很容易利用这种势态插到苏联中央防线的后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鲁登道夫曾从这个方向发动过这样的打击,效果极佳。经过交换,苏联右翼向前推进,中部向后退缩,基本拉直了苏德边界线,苏联的边境战略态势得到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