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瓜分东北欧的阴谋
大改善。接着,斯大林开始考虑波罗的海侧翼的安全了。
在波兰会战接近尾声时,苏联政府以不容置疑的强硬态度,于1939年9月28日、10月5日、10月10日,分别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签署了条约,规定苏联可在三国战略要点进行军事部署。10月14日,苏联政府正式向芬兰政府提出下列要求:1.将卡累利阿地峡上的苏芬边境向芬兰境内北移几十公里,使列宁格勒处于重炮射程之外;2.割让荷格兰、赛斯卡里、拉凡斯卡里、台塔尔斯卡里、罗维斯托等岛屿;3.要求租借芬兰的汉科港,建立军事基地和部署海岸炮兵,以便和对岸苏联的巴达斯基海军基地一起有效封锁芬兰湾;4.调整北方国界,增加摩尔曼斯克港的安全。这样芬兰将割让2761平方公里的领土,但苏联愿以卡累利阿地区的5529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给芬兰。客观地讲,芬兰并不吃亏,边境线的北移并不损害芬兰的重要国防线——“曼纳汉防线”,苏联的安全得到了较大的保障,芬兰的安全也无多大损失,芬兰不能成为德国侵苏时的跳板,而苏联若进攻芬兰,也无多少便宜可占,相反,芬兰最危险的蜂腰部倒可放宽许多。尽管芬兰政府内部有不少人主张接受苏联的要求,但民族主义情绪促使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建议,表示荷格兰不能割让,汉科港也不能租借,因为那是违反芬兰中立立场的。苏联表示愿出高价购买,但被芬兰坚决拒绝。苏芬关系开始紧张,11月26日,苏联指责芬兰炮兵炮击边境,芬兰提出两国进行联合调查,被苏联拒绝。11月28日,苏联单方面废除1932年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11月30日,苏联向芬兰进攻;苏军第7集团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向“曼纳汉防线”进攻;苏军第8集团军在拉多加湖以北进攻地峡内芬军主力侧翼;苏军第9集团军前出波斯尼亚湾北部,企图切断芬兰同瑞典之间的陆上交通线;第14集团军向百沙摩地区进军,以阻止其他国家从海上对芬兰的援助。但苏军后勤补给十分困难,在列宁格勒和摩尔喃斯克之间只有一条铁路线,再加仅有的一条支线通到苏芬边境,作战地区又多是沼泽和森林地带,苏军行动困难。所以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中,芬兰人不仅利用国内铁路交通的便利,守住了“曼纳汉防线”,且运用训练有素的滑雪部队截断深入险恶地形的苏军后方交通线,使大量的苏军部队陷于饥寒交迫的绝境,采用这种战术,芬军一举歼灭苏军第8集团军以及第9集团军之一部。
苏军在遭到严重挫败后,用了一个月时间进行重新部署。2月11日,苏军在铁木辛哥指挥下,向卡累利阿地峡作正面强攻,铁木辛哥以13个师的兵力在20公里的狭窄正面实施突破。2月15日,苏军以绝对优势终于突破“曼纳汉防线”,芬军在消耗完预备队后,放弃该防线西段,退守第二道防线,并将最后的预备队投入以维堡为中心的防御线上。
苏联虽然在第二阶段的作战中获胜,但国际舆论的压力很大,英法正准备派出志愿军前来援助芬兰,所以苏联想尽快结束战争。芬兰势单力薄,主要国防线已被突破,已没有预备队可调派了,英法的“志愿军”能否在芬军崩溃前赶到?芬兰统帅曼纳汉元帅实无把握,何况有波兰的例子在先,所以,双方通过瑞典互相进行了一番和平试探后,于1940年3月6日,芬兰政府派出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谈判。苏联倚仗军事上的有利地位,除坚持原有的条件外,又增加了割让芬兰沙拉和昆沙莫两个地区,包括维堡在内的整个卡累利阿半岛,以及费希尔半岛的芬兰部分。3月13日,芬兰宣布完全接受苏联的条件,并于3月15日签订和约。以芬兰战败无援的处境和苏联一贯的霸道作风而论,这个城下之盟性质的和约对于芬兰来说算是比较宽大的了。
苏芬战争中,苏联红军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