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瓜分东北欧的阴谋
在纸上谈兵时,头头是道,高头大块的军事论文汗牛充栋,而马克思主义的术语也往军事学领域生搬硬套,弄出些“军事辩证法”之类的新名词,但真正的实事却没干几件。苏军的后勤保障极为混乱,对复杂地形下的作战缺乏起码的思想准备,更谈不上作针对性的训练,连一些起码的训练科目,如通过布雷区的演练、坦克之间的协同等都不曾进行过。苏军的战斗力状态对后来希特勒做出侵苏决策是一个重要因素,他认为乘苏军还没强大起来,打败苏联比较有把握。
3.征服丹麦、挪威
从地理上看,丹麦和挪威对德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英国和德国一旦发生对抗,英国可以从设德兰群岛到挪威海岸,组织一道横跨北海的封锁网,卡住德国海军和德国商船进入北大西洋的出路,所以德国只有获得丹麦和挪威的海军基地,才能打破英国的北海封锁线,为德国海军打开通往广阔海洋的大门,并且反过来对英国进行海上封锁。其次,德国的生存,包括战争机器的运行,依靠瑞典进口的铁矿砂。战争期间,德国每年所需的1500万吨铁矿砂中,有1100万吨依赖瑞典进口。在一年的暖和季节里,铁矿砂可从瑞典北部经波的尼亚湾越过波罗的海运到德国。即使在战时,这条运输线也不会发生问题,因为德国海军能有效地封锁波罗的海。但到了冬季,这条运输线结了厚冰就无法使用了,只能改道挪威海港纳尔维克,然后用船沿挪威海岸运到德国。再次,占领挪威空军基地,可使德国空军轰炸英国的距离缩短几百英里。
由于冬季那条挪威铁矿砂运输线处于挪威领海区内,所以,希特勒认为一个中立的挪威对德国是有好处的,它实际上掩护了德国的海上生命线。英国的海军大臣丘吉尔也看到了这点,他曾建议内阁在挪威领海布雷,但张伯仑和哈利法克斯不愿侵犯挪威的中立,丘吉尔的建议也就被搁了起来。
1939年11月30日,苏联进攻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局势变得严重起来。英国和法国组织了援芬志愿军,但英法志愿军只有通过挪威和瑞典才能到达芬兰。1940年2月5日,在巴黎召开的盟国最高军事会议决定:在志愿军派往芬兰的同时,顺手牵羊地占领挪威海港纳尔维克,以及离此不远的瑞典格里维尔铁矿场,以便截断对德国铁矿砂的供给(由此可见英国人在国际事务中的蛮横一点不亚于德国人,恐怕和他们共同继承了古代日耳曼血统有关)。
早在战争爆发时,德国海军上将卡尔斯就一再提醒雷德尔海军元帅德国占领挪威海岸的重要性。波兰战役结束后,雷德尔向希特勒提出了占领挪威的问题,但当时希特勒忙于即将展开的西线大战,尚顾不上挪威问题。两个月后苏芬开战,英法跃跃欲试,德国人准确地判断出英法出兵芬兰时,将占领挪威港口和瑞典铁矿的企图,便开始考虑抢在英国人之前,占领挪威的计划。这时德国人获得一个意外收获,挪威的亲纳粹集团头目吉斯林,自告奋勇充当引狼入室的角色,受到包括希特勒在内的德国要人的频频召见,并提供其经费,让其组织颠覆国内政府的活动。希特勒还命令最高统帅部与吉斯林会商,草拟占领挪威的计划,最高统帅部最初定名为“北方计划”。
但是德国海军作战参谋部研究结论认为,如果没有英国进攻的威胁,德国占领挪威就是一个危险的行动,因而最有利的解决办法就是维持现状。希特勒对海军和最高统帅部的结论均不满意,由海、陆、空军各派一名代表,组成代号为“威塞演习”的占领挪威的军事计划小组,并置于自己的直接监督之下,时间是1940年1月27日。2月17日,英国海军闯入挪威领海攻击并俘获德国“阿尔特马克号”供应舰,救出被俘的英国船员。挪威的中立实际上已被德国和英国共同践踏,这一事件使希特勒占领挪威的决心变得不可动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