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4.如何为政绩加分?
中、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事,郎中是官,直学士是职,权知开封府事是差遣,才是他的实际工作。《宋史·职官志》载:“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迅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意思说当官的以职为昭文馆、集贤院等馆阁部门为显耀,而不计较官位多大。以差遣的实际工作职责为贵贱,而不是看谁脑袋上的荣誉头衔多。

    举荐王安石的人不在少数,其中文彦博最过分,他在王安石知常州时去信说只要你答应一声,就能回京,馆阁免试。文彦博希望他回到朝廷工作,居然把馆阁的考试程序给摆平了,只是王安石再次谢绝了他的好意,前前后后共计四度辞免馆阁工作,创造了那个时代的仕途神话。

    曾公亮和王安石的两个例子旨在说明新科进士向社会展示形象、创造政绩是他们的共同点。能够做出政绩需要在一定的位置上,自己岗位业务做得再熟练,那叫本职工作。虽然平凡的岗位会有不平凡的业绩,事实上谁也不愿去那个平凡的岗位。所以,王安石的例子值得借鉴。他在磨勘的头三年向外界展示了自己著书立传的才华,给仕途晋升增光添色。一个单位或者一个系统能够出书的人难免引起大家注意,保不齐哪个领导相中了,调到身边当个秘书。待领导磨勘调走后,不说把你扶正,最低起码提干伺候。

    曾公亮与王安石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曾公亮政绩斐然,但因后院失火耽误了美好前途,所以说有政绩重要,比这个更重要的是保持政绩的安全与纯洁。相比之下王安石的政绩更上一层楼,再因他在文学上有相当深厚的造诣,是政绩加文采双管齐下,取得了良好的官场效果。政绩是所有新科进士的必为之路,他们想通过搞政绩积累资本,赢得美好前程。在没有制造政绩的机会又无文采可供展示,或者政绩相对平庸的情况下,该如何引起上面的注意与重视呢?包拯和司马光的例子就值得一说了。

    包拯,字希仁,淮南东路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文献中没有关于包拯长相“漆黑如炭”之类的记载,可能因为他长期扮演黑脸的政治形象,遂使戏曲形象为之大变。包拯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同年中有很多著名人物如韩琦、文彦博、赵概、吴奎、陈旭等。包拯时年二十八岁,按岁数说已经不小了。但包拯干了一件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事,停薪留职,在家赡养父母,他的孝举符合宋朝官方及儒家思想倡导的道德原则。过了几年父母双亡,守丧结束,包拯在父老乡亲们的劝说下才勉强出仕为官,知淮南东路扬州天长县(今安徽省滁州天长市)事,时年三十六岁。与包拯同年的进士此际多半混得风生水起,包拯才当了个县长,但这并不能影响他的仕途,相反晋升极为迅速。

    在任期间包拯秉公执法,明察秋毫,民间传说中的“铡美案”、“狸猫换太子”、“乌盆案”都没发生过,纯系小说家言,有史可查的仅有“割牛案”一例。包拯知天长县事时,有民告状称自己家的耕牛舌头被犯罪嫌疑人割了。宋代耕牛虽是私人养殖但属于国有财产,没有衙门的命令任何人不得私自宰杀,因为耕牛等同于农场的大型机械,提高生产力用的,杀掉耕牛等于毁坏田地,可以判处“徒二年半”(《宋刑统》)。

    包拯说,这事儿好办,杀了,卖了吧!牛主人愕然,只好杀掉了耕牛。这时一民见状,前来状告牛主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就说,你为什么割了牛舌头又来状告人家宰杀耕牛?盗贼一下子傻眼了,方才醒悟这是包大人给他下的套。仅此一列,别无他案可叙。

    包拯三十六岁出道,给所有人树立了一个道德楷模的形象,这是他的高明之处,又在实际工作中尽职尽责,再次为他的形象增色不少。秩满后,包拯知广南东路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由县级擢升为地区级。这个地方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庙堂往事简介 >庙堂往事目录 > 4.如何为政绩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