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四、解疑复星
视保守,“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你扶持的,资源一定要给进取的人、敢于承诺的人去做。”还有一次,复星想做一个消费类企业的Pre-IPO投资,这家企业业绩表现非常好,每年都有30%的增长,业内第一。但梁信军仔细考察这个团队,发现自始至终就老总一个人跟他谈,并且每次都在讲佛、论道,梁问他能不能见你们几个副总,对方说不行,梁感觉此人可能套现之后就无心恋战了,遂灭了投资的念头。“如果仅看财务指标,这家企业很好,但是我一定要投到能有团队复制能力的人,这样的投资是安全的,他一旦病了、或者追随佛学了,还有其他人可干。你要买一只能下金蛋的鸡。”

    在这一套“相人”法则的背后,复星是有切肤之痛的。郭广昌曾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复星创业以来失败退出的投资可能有几千万元(如果这个数字属实,复星的投资命中率则可谓相当高。),而失败原因归结到一点上,就是看错团队。比如创始人团队引进复星是为了套现退出,虽然声称帮复星请来职业经理人,但后者难以替代前者,导致业绩步步下滑,最后复星只有把企业处理掉。最让复星感到苦恼和难以把握的是,不少被投或者合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难以满足最后一条:透明与合作性。梁信军说,“他们经常有小九九,拒绝你的建议要求,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拒绝改变,把我们推荐过去的人架空,甚至还用一些不太道德的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比如挪用企业资金。我们不想诉诸法律、对簿公堂,否则一传出去跟复星一合资就被‘套牢’,弄得很可怕。当有的人我们无法改变,只好‘离婚’。”

    四份报告

    上个世纪末的网络投资泡沫让其时创业没几年的复星团队学到一件事:对任何一个哪怕再小的公司投资,在最初就要做持续融资的安排、做股东入而出的安排。当时他们看到,一个小互联网公司刚创业,就在规划二期、三期融资,消极地看好像是这些公司在忽悠投资者、太飘,但这恰是国际通行的投融资模式,“中国以前没有这种概念,建个化肥厂,15亿,啪,扔下去了,也不说将来会不会扩张,也不说将来怎么还给股东,”梁信军说,“一个完整的企业规则既应该包含企业商业成长即产品运营计划,也应包含资本运营计划。”

    直到今天,复星每投资一个企业前,必定会拿出一份针对该企业的资本运营报告。现在这个工作主要由复星旗下的德邦证券完成。这个团队会从资本市场角度分析企业未来,看它将来在资本市场会不会有好的表现、未来股权架构如何设计、有没有退出的可能、是公募还是私募。在项目投资前,他们甚至会为此到证监会、发改委去问一遍,“有这么一个东西,假设要上市,能不能获批,有什么障碍?”招金矿业、海翔药业便是在两年半、三年的时间里顺畅地走完了这个流程。2004年4月,复星产业投资和豫园商城及老庙黄金共同注资于招金矿业。2006年12月,招金矿业在港h股IPO,筹资25亿港元;而同月在深圳上市的海翔药业则使复星的投资在3年内增值10倍。此外,复星医药参股的中环股份也于2007年4月完成IPO。

    事实上,这份资本运营报告只是复星在每笔投资前需要完成的四份报告之一。另外三份依次为,行业分析师与行业专家所做的行业趋势研究报告、投资团队所做的投资论证报告以及人事、财务、审计、法务四部门所做的风险以及对策报告。

    这四份报告是复星的投资决策基础。这是集团功能在投资中的直接体现,而集团对于子公司、参股合资公司的运营、管理还有更进一步的影响。

    持续改进

    令外界印象深刻的是,迄今复星进入的几大主业、控股或合资的几大公司,这些年无论是销售收入还是净利润均获得显著增长。

    南钢,根据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八辑):公司锦标赛简介 >案例(第八辑):公司锦标赛目录 > 一四、解疑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