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观
一、时代背景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在亚洲,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亚洲。而中国,在经历了长期的内忧外患后,国力孱弱,但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此次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然而,会战的失利也使得日军得以长驱直入,逼近中国的首都南京。
二、地理与行政区划
(一)全国范围
1.
东北地区:在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侵占,成立了伪记洲国。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
2.
华北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北部、内蒙古中部等地区。此时,华北地区面临着日本的军事压力,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或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
3.
华东地区:涵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上海等地。淞沪会战就发生在这一地区。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港口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江苏、浙江等地经济发达,人口密集。
4.
华中地区:主要有湖北、湖南、河南南部等地。这里是中国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农业产区。
5.
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地处中国南部沿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港口。
6.
西南地区:包含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地形复杂,多山地和高原,易守难攻。四川是中国的大后方,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战略纵深。
7.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
(二)重点地区
1.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在淞沪会战中,上海成为了中日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城市中高楼林立,街道纵横交错。黄浦江穿城而过,江上船只往来频繁。上海的租界区是列强在华的重要据点,享有特殊的地位。
2.
南京:中国的首都,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南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城市中有古老的城墙、宫殿和寺庙。秦淮河畔,风景秀丽,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南京作为首都,是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
苏州、杭州:位于江苏、浙江两省,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这里风景如画,经济繁荣。在淞沪会战期间,也受到了战争的影响。
三、国民政府管辖地域
淞沪会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实际控制的地区主要包括华东、华中、华南的部分地区。具L来说:
(一)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交通便利,是国民政府的核心统治区域。
(二)湖北、湖南、河南南部等地。这里是中国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农业产区,对国民政府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三)广东、广西等地。地处中国南部沿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港口。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国民政府的管辖地域不断缩小。日军的进攻使得国民政府在华北、华东等地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许多地区被日军占领,国民政府不得不向西南、西北等地撤退。
四、淞沪会战爆发前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