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1956年:“绝种”
月1日,上海市有关领导与荣毅仁谈话,荣说:“不谈大道理,谈小道理,我跟党是相依为命的。”两年后,侥幸过关的荣毅仁被调离上海,赴京出任纺织部副部长。(所谓“荣盛小集团”到1983年才被平反。盛康年因为思想包袱很重,成天闷闷不乐,吃烂酒,于1965年10月因食道癌去世,年仅51岁。)
到1957年底,开始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了,这五年中,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10.9%,GDP平均增长率达到9.2%——这个数字与1978年到2008年的平均数9.4%非常接近,占世界份额为5.5%。在亚洲地区,中国与日本并列为工业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两国的经济总量相近,而后来崛起的韩国,此时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中国的山东省。(到196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457亿元,与日本相当。1955—1960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8.5%,1960—1965年为9.8%,1965—1970年为11.8%。)
毛泽东认为,速度还可以更快一点。早在1956年8月的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他就发表了著名的“开除球籍”的论断,他说,“中国是有6亿人口的国家,在地球上只有一个。过去人家看不起我们,因为没有贡献。钢一年只有几十万吨,1956年是400多万吨,1957年可突破500万吨,第二个五年计划超过1000万吨;第三个五年计划就可能超过2000万吨。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建国只有180年,它的钢在60年前也只有400万吨。假如再有50年、60年,就完全应赶过它,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球籍!”这时候,他提出的超越美国的时间表是50到60年。
1957年的10月4日和11月3日,苏联相继成功发射了两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更增加了毛泽东的紧迫感。11月,他第二次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典,赫鲁晓夫告诉他,苏联将在15年后超过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毛应声回答说,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正是在这种热烈的赶超情绪下,一个新的名词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要求“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方面的工作在12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11月13日,在《发动全民,讨论40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中,又出现了“跃进”这个名词:“有些人犯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在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
毛泽东对这两篇社论十分欣赏,盛赞使用“跃进”这个词的人,“功不在禹下”。他说,如果要颁发博士头衔的话,建议第一号博士,赠与发明“跃进”这个伟大口号的那一位(或者几位)科学家。
就这样,“大跃进”成了下一个年份最嘹亮、最激进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