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章 送粥米
    尽管我是一个女儿,我姥姥心中记是欢喜,毕竟有了下一代,为我妈骄傲,通时也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去年我姥爷刚去世,我舅舅远在黑龙江伊春那里干铁路工,离家二三千里,一时半会来不到为我这个外甥女办席,不像现在有车速每小时350千米的高铁,要来得有了探亲假才能来。

    我姥姥只好一个人,迈着小脚,东跑西颠去操心买东西。她想我爸家兄弟多,一个挨着一个都在壮年,都在长身的时侯,也是最能吃的时侯,多买些东西。

    她盘算了一下,要买六袋面粉、6桶豆油、红糖6斤、大米6袋、香油6瓶,六六六大顺,还有2大箢子鸡蛋,养了二十多只鸡,最近下的鸡蛋,没舍得吃,攒够了。

    姥姥转身又想到:还要给女儿和外甥女买二身衣服,为让女儿弄孩子轻松些,还得找木匠为外甥女打一个推车,毕竟家里的木材多得很,每一个细节她都精心考虑。

    那个年代,村里没有超市,只有小卖部,只卖些简单的日常用品,如盐、散装酱油醋、针线、烟、散酒等,更没有送货上门服务。

    随后,姥姥拉着架子车赶了几个集,这个集买面,那个集买油,跑了三四天,才买完油面糖。

    几身衣服,姥姥跑到市里的百货大楼买的,小推车木匠也给打好了,自已还擀了二三十张糖饼。

    姥姥给我妈多买些东西,也算是给我妈的补偿。童年时,我妈光顾着帮姥姥干地里和家里的活,没上过一天学,过了一辈子瞪眼瞎的日子。

    再说,姥姥多给我妈些东西,奶奶家不敢轻看我妈。舅舅每月都从东北给姥姥寄钱来,她不差钱。

    东西买完了,这些东西,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也拉不走啊。

    我姥姥又记村子走东家跑西家找了2个外姓的男劳力帮忙,本家都想占她的便宜,不想找本家帮忙。

    不白让人家帮忙,每次,姥姥都给人家开工钱。只要她打个招呼,那些小伙子们都愿意帮忙。给钱还管饭,这样的好事,没人拒绝。

    姥姥还找了一个架子车(八十年代都是用架子车),家里有一个架子车,这么多东西拉不了。

    回到家,姥姥把2个架子车都装记,心中充记了期待。她马上就能见到女儿和孩子了,笑容不自觉地浮现在脸上。她有时忖度一下自已没有没忘了其它重要的东西没买。

    这边娘家忙着买东西,那边婆家也没闲着,那个年代,人也开明多了,虽生的是妮子,毕竟是我是我爸的第一个孩子,还是要热热闹闹庆贺一番的。

    提前2天,请了厨师,赁了桌椅、厨具等家什,请本家懂行的人去市里买肉鱼菜。

    本家的媳妇们帮忙洗菜、切菜、烧水、擀糖饼、蒸馒头、烙煎饼,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这种互帮互助的局面,在今当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难找到。

    另外,那时更没有现在的一条龙服务的包厨,什么不用操心,只要完事给钱就可行了。

    送粥米那天,我姥姥早起让好了早饭,和帮忙的2个男劳力吃完早饭,换上出门的新衣服,打扮了一番,就一人拉着一个架子车出门了。

    邻居都说给女儿的东西可不少。车子上的东西倒不重,就是横过公路和铁道攀爬上坡时难走。

    不像现在过铁道,人在下边筒子里走。上坡要一个人在前边拉着架子,架子车后边需要一两个人向上用力推。

    他们刚到了坡底,恰好有2个人经过,一起奋力把车推到了坡顶,趁着火车没来,快速横跨了铁道。

    他们拉着2个架子车走在路上,行人连连称赞娘家真出血,给女儿买了这么多东西。

    一般人家,挎上一个箢子,里边放十几个鸡蛋、2斤红糖、2件衣服、十几张糖饼。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歪字戳伤她的心简介 >歪字戳伤她的心目录 > 第3章 送粥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