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嘱托调查
距离不过两米远,他可以清楚地看见犯人的每个轮廓。但他认不出这位棕发无髯的男子,何况那人脸上还架着一副那么大的墨镜。因此,斯特里加的困惑和疑虑未减分毫。
监狱的大门又关上了,斯特里加沉思着,离开了看热闹的人群。显然,他不认识那个在押的囚犯。总而言之,这人既不是德拉戈什,也不是拉德科。那么,他是伊利亚·布鲁什或是别的什么人,跟自己不就没有什么关系了么?不管被告是谁,关键在于他已经引开了司法机关的注意力,斯特里加再也没有必要在塞姆林耽搁着不走了。这样,他便决定第二天一早就启程,回到自己的驳船上。
然而,他一觉醒来,读了读报纸,主意又变了。警方对拉德科一案的审讯固然采取了最严格的保密措施,可这样一来,愈发刺激了报界想方设法地刺探机密,获取新闻。他们成功地套来了多方消息,收获可真不小。
事实上,各家报纸均很真实地报道了初审的全部情况,并且还在报道之后附上了对被告不利的评论。总的说来,各报对被告的顽固态度深表惊奇。被告一口咬定自己是个名叫伊利亚·布鲁什的老实渔民,独自一人居住在萨尔卡小镇上。究竟出于什么利害关系考虑,使得他坚持这么一个明显站不住脚的说法呢?据报载,预审法官伊扎尔·罗纳先生已嘱托格朗布警署调查此事。用不了几天,将有一个官员到萨尔卡去走访,调查结果可能会彻底揭穿被告的谎言。他们将去寻访伊利亚·布鲁什这个人,如果确有此人,将不难找到……不过,存不存在这么一个人还很难说。
这则新闻改变了斯特里加的原定计划。他一边看报,一边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当他把报纸看完,这个主意也就基本成形了。的确,司法机关扣押了一个无辜的人对他来说已经是件大好事,但是,如果这个人不被放掉,那岂不是更妙呢?要达到这个目的,该怎么办呢?给法院提供一个活生生的伊利亚·布鲁什,这样就可以用一个真正的伊利亚·布鲁什来使法院相信,他们拘留在塞姆林的那个伊利亚·布鲁什是个“冒牌货”。警方既然逮捕了他,肯定是掌握了不少他的罪证,如果再加上这一条的话,说不定足以给他定罪判刑。而真正的罪犯却可以从此逍遥法外噢!
斯特里加不再久待,立即动身离开塞姆林。只不过,他并不是回到驳船上,而是向相反的方向去了。他坐上一辆马车,飞奔赶到火车站,然后又乘火车全速朝布达佩斯的北方奔去了。
此时,在监牢里的塞尔热·拉德科依然保持着他惯常的镇静,凄凉地默数着时光的流逝。他同法官见了第一面回来,便深深惊恐于压在他身上的种种推理的严重性。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一定能向人们证明自己是清白无罪的。但是,也许他不得不耐心些,因为他不得不承认摆在面前的事实:种种现象都对他不利,而法庭的一套假设也不无逻辑。
不过,怀疑推测毕竟不等于真凭实据。而他犯罪的证据,他们恐怕是永远也不可能搜集到的。他唯一的顾虑,也就是唯一清楚他隐姓埋名的证人,是那个犹太人西蒙·克莱因。但是,西蒙·克莱因有着很好的职业信义似乎他是决不会泄露机密的。何况,难道他们还用得着去把他在维也纳的接头人也找来对质吗?法官不是宣布过,他将嘱托格朗警署去萨尔卡调查吗?而调查的结果无疑将是对他有利的,法庭一定会决定释放这个囚犯。
好几天过去了,拉德科的心情日益焦躁不安,他又反反复复地前前后后琢磨了好几遍。萨尔卡离塞姆林不远,花不了这么长的时间去调查的呀!可直到初审后的第七天,他才再次被带到罗纳先生的办公室里。
法官坐在写字台前,一副公务繁忙的模样。足足十分钟,他让领航员站在那儿等着,仿佛根本就没看到犯人来了。
“我们收到萨尔卡的回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