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体裁:短篇小说
作者:王蒙
发表单位:《人民文学》
发表时间:1956年9月号
1956年的王蒙,在文学上尚属初出茅庐,虽然他出席了当年的首届“青创会”,但所发表的作品屈指可数,而且从没有引起过太大的注意。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改变了一切。小说投稿时名为,经编辑部改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后来结集时恢复了原名)。小说发表以后,激起巨大反响;从1956年年底到1957年上半年,王蒙是人们谈论最多的作家。可以说,他由此一举成名。但小说对王蒙命运的影响不仅如此;继起初的大红大紫之后,这篇小说也作为导火索,使作者在“反右”运动中最终落马,被打成右派,劳改、贬窜,从作家名单上消失达二十年。
故事从一个“闯入者”讲起。他叫林震,本来是一名小学教师,现在被调到北京市某区区委组织部工作。组织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则和气氛,然而一切在林震到来之后遭到了破坏。林震按照对革命事业和党性的历来认识投入工作,在麻袋厂搞调研时,从厂长王清泉身上发现许多与原则相悖的情形。他把这些情况向上级韩常新汇报,后者的漫不经心又一次使他吃惊。于是,他找到具体负责的第一副部长刘世吾,进一步反映。刘世吾是小说中写得比较生动的人物。他是有能力的,谈吐机智,气度不俗,淡定自若,有张有弛,世事洞明;甚至有一点风雅,对文学不单爱好,还颇具见地。唯有一点,他的聪明才智现在全部变成了巧妙拿捏领导干部身份、权位、处事方式中的细节,使自己于尸位素餐状态下游刃有余的策术。看得出来,刘世吾身居第一副部长之职,却从不打算认真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而组织部在他的这种“领导艺术”熏陶下,空气中似乎也飘浮着懒洋洋、充满倦意的味道。可是,现在却闯进来一个毛头小子,一个愣头青,一个对任何事仍然愿意较真儿的人。刘世吾试图影响他,帮助他明白“事理”,林震却未能开窍。终于等到区委常委讨论麻袋厂问题,区委书记周润祥亲自主持。列席会议的林震鼓足勇气要求发言,讲述所见所闻,并且对韩常新、刘世吾两位领导提出批评。故事在周书记请林震去办公室谈话的悬念中结束,不过实际上并无悬念,作者的遣词说明,那应该是一个光明的结尾。
完成这篇作品时,王蒙年方22岁。然而,他的创作风格已经清晰。词句简洁平易,语调轻松自然,却不时突然地闪现出一点辛辣或者带着俏皮的刻薄;与此同时,尖锐、讽刺的王蒙还和另一个罗曼蒂克的王蒙,奇特地混合在一起。在艺术来源上,可以明显看到苏俄文学的影响,尤其是俄语文学在人物刻画上涉及情感描写时所特别喜爱表现的那种微弱而捉摸不定的文雅气息。此外,由于政治因素深刻参与了解读,王蒙在小说中所调寄的令人心驰神往的青春与爱情旋律,亦即林震与赵慧文之间的朦胧暧昧情意,人们一直注意不够;然而这里实际上是很见王蒙性情的笔墨。总的来说,在50年代语境之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文学性上明显高于一般作品,即使50年后,仍然不乏可赏之处。
此外,当时普遍把小说主题描述为批评官僚主义,似乎并不确切。王蒙的批评,要比官僚主义的层面深,他所提出来的问题,已经包含社会正义角度的质疑。因为麻袋厂厂长王清泉的错误,不仅仅是工作方式方法,也有品质的败坏,而区委组织部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无论从职务和做人而言,都有失良知(小说中的用词是“麻木”),这种优不能用、劣不能汰的状况,本质是善恶不辨、是非颠倒,远非“官僚主义”可以开释。
当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兴奋点。就50年代而论,敢于批评官僚主义,就是最刺激、最惊险的举动,因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