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56《贾桂香》
途》(《诗刊》1958年第3期)一文。文中这样斥责:

    《贾桂香》一诗里,作者射出更为恶毒的子弹。他打着攻击官僚主义的幌子,实际上把我们党团基层组织描写成漆黑一团,对社会主义制度倾泄了深刻的仇恨。

    作者不仅把新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了恶毒的歪曲,一切都是畸形的,病态的,黑暗的;并且还无中生有地大肆捏造。例如,贾桂香去找王禄场长(按:诗中并无“王禄”之名),可是“只许场长批评”,“不听小贾半点情况”,“场长把桌子拍得山响”,她受了场长训斥,又去找上级时,却被“团支书拦在门坎上”,直到贾桂香被折磨到死。作者把我们的基层党团组织描写成地狱一般,邵燕祥并不就此罢休,他进一步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出了反动的叫嚣:“告诉我,回答我,是怎样的手,扼杀了贾桂香?”这里,作者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他的感情思想,真是昭然若揭,不打自招了。

    显然,批判者脑袋乱了,运用的是颠倒的逻辑:直接间接对贾桂香之死应负责的人,一律无罪;揭露和抨击这种现实生活中阴暗面的诗人,立场反动。如今历史已翻过一页,对于曾经操刀动笔的批判者,自然不必苛责,因为当时的文学批评浸泡在一种极不正常的气氛中:断章取义,上纲上线,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文学批评可以随时变成“真理在手”的政治判决书。邵燕祥当时已被打入另册,失去了话语权,只有在心中慨叹:“这样的文章在一个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时候,我没有发言。不是我没有什么可说,而是我已被置于剥夺了申辩权的被告的席位。”(《读书》1980年第4期)

    邵燕祥作为热血青年,作为理想主义者,一旦因诗获罪,便被投入了“思想改造”的炼狱。他承受着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心灵煎熬,也曾有过人格的分裂:一方面,为了摆脱“被告的地位”,他不停地检讨自己,扭曲自己,努力“改造思想”,争取早日回到“革命队伍”中来,为社会“所用”;另一方面,又心存不满:“我亦革命者,你亦革命者,为什么你有权处置我,而我竟然无辩白余地?”“我也是一个人,跟你一样是人生父母养的,天生也有做人的根本权利,你凭什么剥夺我的权利,让我屈辱地俯首听命?”(《找灵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在“驯服工具”与道德良知之间的挣扎,其痛苦是可以想象的。这种痛苦并非发生在邵燕祥一个人身上,不少和他命运相似的作家,都有过整个人格蜕变以至丧失良知的轨迹。他们成了政治上无名的殉难者,文学上无谓的牺牲者。

    这种罹难继续到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贾桂香》依然是不断要算的老账。在1969年7月10日的一次批斗会上,就有这样的简要记录:

    邵的《贾桂香》,血淋淋的控诉。等于说产生官僚主义的根源是社会主义制度。邵的诗中,这是最动感情的一首。动了哪个阶级的感情?控诉了哪个社会?

    “会上的批评组成一张网”,是说无中生有的批评,“人言可畏”。

    对整个社会环境的描写,如怀孕还叫抬筐,不仅是官僚主义的问题。从周围的人到团支部都让她检查。场长。团支书。漆黑一片,那样残酷。所有的人都不像她爱人那样关心她。作者的态度:控诉。

    拿到帝修反国家,香港、台湾,是最受欢迎的材料。

    ……邵不顾一切地撕破了自己的画皮,跳了出来,与社会上的右派结成同伙,上下配合,互相支持……还觉得配合得不过瘾。觉得煽风点火劲还不足。“贾”结论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扼杀了贾桂香。田汉还只为演员青春请命,邵以“贾”进行控诉。出格的、得力的干将。配合非常紧,心领神会,默契。邵。邓拓。王实味。

    (邵燕祥:《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56《贾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