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1956《贾桂香》
生败笔——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贾桂香》标志了诗人使命和创作走向的转折。邵燕祥后来在编自选集时,从1959年到1977年整整18年间,没有一首诗入选。他写道:“在编年序列中发现空白,那空白也是无声的言语,诉说一段历史。”(《邵燕祥诗选·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

    在20世纪90年代初写的《五十弦》中,邵燕祥自称“春天夏天全都输给了岁月,换取一个失败的人生”。不过,成败毕竟要由历史来评说。事实上,《贾桂香》于80年代起得到了重新肯定,如王光明认为此诗“体现了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血性”、“在生活道路上成熟的标志”(《在诗中寻找新的“自己”》,《文学评论》1983年第1期),苗雨时确认此诗是“诗人真诚看取现实的正义之歌”(《一个不断寻绎灵魂的诗人旅程》,《诗探索》理论卷2007年第二辑)。更重要的是,邵燕祥像许多负责任、有思想的知识者一样,既有深刻的反思,其所指又移向明天:“时间啊,时间不会倒流/生活却能够重新开头/莫说失去了很多很多/我的伙伴,我的朋友——/明天比昨天更长久!”(《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他创造了自己的二度青春,以清醒的审他与审己的兼具,以大量的诗歌和杂文,续写献给历史的精神性的“忧乐百篇”,构成当代知识分子的又一份心灵笔记。

    (杨匡汉撰)

    邵燕祥:《到远方去》,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版

    《找灵魂——邵燕祥私人卷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邵燕祥:《忧乐百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邵燕祥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选辑》,《诗探索》理论卷2007年第二辑

    《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汉自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杨匡汉:《当代人情绪的历史》,《文学评论丛刊》1983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56《贾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