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57《茶馆》
    体裁:话剧

    作者:老舍

    原发刊物:创刊号

    发表时间:1957年7月

    首演时间:1958年3月29日

    导演:焦菊隐、夏淳

    演出单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中国话剧是舶来品。最初,是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学习日本新派剧的样子,于1907年6月在东京演出了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诞生。1934年,曹禺创作了三幕话剧《雷雨》,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的成熟。此后,话剧舞台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话剧作品,如《打出幽灵塔》(白薇)、(曹禺)、《屈原》(郭沫若)、《天国春秋》(阳翰笙)、《这不过是春天》(李健吾)、《升官图》(陈白尘)、(夏衍)、《风雪夜归人》(吴祖光)、《雾重庆》(宋之的)、《清宫外史》(杨村彬)、《丽人行》(田汉)等。但是,中国话剧在世界舞台上影响比较大的,却是老舍的。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899年出生于北京。1918年在北京师范学校本科毕业,当过小学校长、国文教员等。1924年夏,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1925年完成处女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一次以“老舍”的笔名连载于1926年《小说月报》。1930年回国,应聘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教授和国学研究所文学系主任。从1931年到1934年,创作了《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等长篇小说,还有为数不少的短篇小说、杂文、诗歌等。1936年夏,创作。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老舍被推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从1939年起,他陆续写出抨击国民党政治腐败、鼓吹抗日斗争的剧本《残雾》(1939)、《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1940)、《张自忠》(1941)、(1941)、(1941)等。1946年3月,老舍与曹禺一起赴美讲学。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和两部长篇小说。

    新中国诞生,老舍感到欢欣鼓舞。对新旧社会亲身感受的不同,使他以空前的热情连续创作出歌颂新社会、反映北京新变化的话剧(1950)、《龙须沟》(1950)、《春华秋实》(1953)、(1959)等,还创作出反映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英雄生活的长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长篇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等,从多方面生动描绘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面貌。

    1950年,他担任北京市文联主席。1951年12月,他因创作《龙须沟》的成功,荣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1953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曾多次代表中国文艺家到朝鲜、苏联、印度、捷克、日本等国访问。正当老舍老当益壮继续为人民写作的时候,一场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袭来,他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66年8月24日晚在北京太平湖含冤投水自尽。

    是老舍话剧创作的代表作。它的成功首先是老舍的成功,其中也体现着集体创作的智慧,尤其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导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的艺术创造,也功不可没。

    创作于1957年。该剧的创作与老舍此前创作的剧本有很大关系。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老舍就想写一部关于宪法来之不易的话剧,以配合宪法的宣传与实施。于是他于1956年写出了这个剧本。全剧分为四幕,大体结构如下:

    第一幕第一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第二场1898年维新运动失败后。

    北京裕泰大茶馆。

    第三场与前场同时。

    秦宅书房。

    第二幕1912年春初。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57《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