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茶馆》
秦宅。
第三幕“北伐”时期(1927)。
秦伯仁家里。
第四幕1948年春。
秦伯仁家里。
剧中的人物有:
秦伯仁 顾师孟(伯仁妻) 秦汉媛(伯仁女)
关诵云(汉媛夫) 关大兴(汉媛子)
关二俊(汉媛女) 秦仲义 秦赵氏(仲义妻)
秦大章(仲义子) 秦二利(仲义二子)
秦叔礼 秦凤贤(叔礼妻) 王掌柜 松二爷
常四爷 李三 二德子 马五爷 刘麻子 康六
黄胖子 老人 乡妇 小妞 庞太监 恩子 祥子等
当时,老舍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已有过多次合作,他的话剧《龙须沟》、、《红大院》和梅阡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等都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相互之间产生了创作上的默契与深厚的感情。因此,刚写出初稿,老舍就把剧本读给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领导听。听完以后,曹禺、焦菊隐、夏淳等人觉得这个戏里第一幕的第二场写得最精彩,于是,剧院建议老舍以这一场为基础,写一个以茶馆的变迁来反映时代变化的戏。老舍欣然接受了这个意见,很快就写出了的新稿。夏淳说:的新稿“没有经过什么大的改动就进行排练了”。(《〈茶馆〉导演后记》,《〈茶馆〉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的艺术构思极其独特。全剧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描写一个茶馆的50年兴衰过程,揭露了三个时代——戊戌政变的清末、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后的国统区时期——的腐朽与黑暗,描绘的是三个时代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人物的面貌和命运,形象地告诉人们,旧制度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剧中塑造了大大小小五十多个人物形象,不论戏多戏少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裕泰茶馆掌柜王利发,精明能干,左右逢源,把“莫谈国事”的纸条高高挂起,但“国事”却不断地找他的麻烦。为生活所迫,他不停地改良,仍无法安宁地活下去。秦仲义想通过办“实业”救“国”,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常四爷仗义执言,一辈子不服软,可一句“大清国要完”,便被特务捕进牢房。破产的农民康六只得卖儿卖女。好人活得艰难,坏人却如鱼得水。二德子横行霸道,庞太监到处逞威风,刘麻子靠说媒拉纤赚钱,特务、流氓敲诈勒索……剧作以一个茶馆的盛衰变迁为中心线索,反映了从清末至抗战胜利的半个世纪旧中国的社会现实。
发表后在文艺界引起极大反响。《文艺报》于1957年12月19日召开《座谈老舍的〈茶馆〉》的专家座谈会,参加的人有焦菊隐、陈白尘、夏淳、林默涵、王瑶、张恨水、李健吾、赵少侯等。会上对给予充分地肯定。张光年主持会议,他在开场白中说:“老舍同志的,是个好剧本。三幕戏写了50年的变迁。”王瑶认为“这个剧本时代气氛足,生活气息浓,民族色彩浓,语言精炼”。陈白尘认为“这是老舍同志在写作上的重大收获”。李健吾说,这个剧本“语言好,人物也活,几笔就勾出来了,画龙点睛式的手法”。林默涵说:“老舍同志是通过对旧社会的批判,表现了他对新社会的热爱”,认为该剧的“写法别开生面”。会上也谈到剧本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是一出难演的戏。老舍说:“这出戏,当做剧本读一读也许很有趣,拿到舞台上去可真不好演。”(《看〈茶馆〉排演》,《〈茶馆〉的舞台艺术》)这与剧本的创作方法有关。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近似活报剧,又不是活报剧。此剧以人生为主,而一般的活报剧往往以事为主。”(《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茶馆〉的舞台艺术》)困难之一是青年演员们对剧中的一、二两幕的生活不易了解,表演起来有困难;其二是剧中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