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57《红豆》
使人疼痛的伤口似的,伸出手又缩回手,怔了一会儿,后来才用力一揿耶稣的右手,那十字架好像一扇门一样打开了。墙上露出一个小洞。江玫踮起脚尖往里看,原来被冷风吹得绯红的脸色刷的一下变得惨白。她低声自语:“还在!”遂用两个手指,箝出了一个小小的有象牙托子的黑丝绒盒子。江玫坐在床边,用发颤的手揭开了盒盖。盒中露出来血点儿似的两粒红豆,镶在一个银丝编成的指环上,没有耀眼的光芒,但是色泽十分匀净而且鲜亮。时间没有给它们留下一点痕迹——

    江玫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欢乐和悲哀。她拿起这两粒红豆,往事像一层烟雾从心上升起,泪水遮住了眼睛——

    这里的物象描写,就更加出格甚至犯忌。因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宗教基本上被当做愚弄人民的工具,被当做必须反对和批判的封建迷信。天翻地覆,换了人间,“大救星”取代了“救世主”,彼岸的“天国”被置换为现实的“幸福天堂”,当此时也,宗教及其所承诺的“黄金世界”,不仅显得虚妄而多余,而且,实在就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而在“新时代”的文学叙事中,像“十字架”和“耶稣”这样的宗教形象,已经不允许以赞美甚至中性的态度来描写了。然而,宗璞在写作的时候,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禁忌”的存在。她将这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宗教意象,与对昔日的爱情的追怀联系到了一起,这虽然符合一个从旧时代走过来的情感丰富的大学生的情感逻辑,有助于强化“红豆”所象征的“欢乐和悲哀”,进而赋予这些情感以庄严的色彩和苦难的性质,但却难避宣扬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封建宗教迷信的嫌疑。

    然而,把“阶级敌人”写成鬼,或者写得不人不鬼,是新的叙事规约所要求的。与当时流行的叙事模式不同,宗璞在里,一开始并没有把齐虹写成一个形容丑陋而灵魂丑恶的人,而是真实地写出了他的优雅:

    在这寂静的道路上,一个青年人正急速地向练琴室走来。他身材修长,穿着灰绸长袍,罩着蓝布长衫,半低着头,眼睛看着自己前面三尺的地方,世界对于他,仿佛并不存在。也许是江玫身上活泼的气氛,脸上鲜亮的颜色搅乱了他,他抬起头来看了她一眼。江玫看见他有着一张清秀的象牙色的脸,轮廓分明,长长的眼睛,有一种迷惘的做梦的神气。江玫想,这人虽然抬起头来,但是一定并没有看见我。不知为什么,这个念头,使她觉得很遗憾。

    根据作者的暗示,齐虹对外部的世界缺乏关注的热情,有利己主义的倾向,但是,他的容貌却是可爱的,气质也是令人好奇甚至着迷的。他懂得音乐,有很高的欣赏能力。他向往纯粹理想的生活,“一个真正的世界,科学的、美的世界”,然而,他所置身其中的世界,却“这样空虚,这样紊乱,这样丑恶”。对现实中的一切,他都不满,都厌恶。这种青春期焦虑症,其实是很正常的。这种短暂的绝望情绪,很快就会摆脱掉的。然而,作者却代表自己的时代,把一种残缺的世界观强加给了这个“反动的”青年。她让他这样理解“自由”:“人活着就是为了自由。自由,这两个字实在好极了。自己就是自己,自由就是什么都由自己,自己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新的意识形态词典里,“自由”基本上被当做“自私”、“任性”和“个人主义”的同义词。那些歪曲“自由”和反对“自由主义”的人,就是通过赋予“自由”以消极的性质来限制它和扼杀它的。宗璞就在无意识中接受了对“自由”的这种偏见。她用残缺的“自由”来否定自己笔下的“反面人物”。

    这样一来,宗璞就不可能把齐虹写成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思想的人,而是按照自己时代对“自由”的误解甚至否定态度,从而把齐虹写成了一个病态的恨世主义者:

    他们循着没有人迹的长堤走去,因为没有别人而感到自由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57《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