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红旗谱》
体裁:长篇小说
作者:梁斌
首次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1957年11月
“平地一声雷!”这是《红旗谱》开篇第一句话。
1957年11月,梁斌的《红旗谱》刚一出版,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如同这句话般的轰动效应:好评如潮,《文艺报》刊发了大量关于《红旗谱》的评论文章,并于1958年编辑出版了《革命英雄的谱系——〈红旗谱〉评论集》;周恩来、陈毅、陆定一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郭沫若、茅盾、周扬、田汉、老舍等文艺界知名人士都对该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梁斌的行政级别提高两级,享受省部级待遇;1958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坛的“《红旗谱》年”。
1959年,河北省话剧院将它改编成同名话剧;1960年,它又被改编成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电影;作品中的形象,如朱老忠、江涛、贾湘农、春兰等,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它还被翻译成英、俄、日、法、朝、越、西班牙等多国文字;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它先后被重印了二十多次,累计发行量达五百多万册。各类文学史以及教科书,对它的评价和定位也非常之高,称它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历史画卷和壮丽的史诗”;此外,它也是当代文学史“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三红一创”(《红旗谱》、《红岩》、《红日》、《创业史》)的领头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能够荣膺如此礼遇,在文坛上影响如此之广之深的作家和作品,实属罕见。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1914年3月出生于河北省蠡县梁家庄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11岁离开家乡就读县立高小,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5岁考入保定二师。曾加入反帝大同盟和左翼作家联盟。曾任《晨报》编辑,冀中新世纪剧社社长,中共蠡县县委副书记,中国武强县委副书记,中共襄阳地委宣传部长,《襄阳日报》、《武汉日报》社长,河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省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小说《红旗谱》是梁斌的代表作,书中描写的两个主要历史事件:反“割头税”斗争和“二师学潮”,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1931年1月春节前夕,在河北蠡县发生了一场民众抗税斗争。16岁的梁斌参加了这次斗争,后来,梁斌在《我的自述》中说:“这次宏大的群众运动,是我第一次见到世面。”小说中写到的反“割头税”事件,基本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小说中的许多情节,都可以和史实相对应。
1932年春,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的大背景下,河北省保定二师的青年学生的抗日宣传活动也日渐踊跃。7月6日,国民党当局派兵冲入学校,向学生开枪。12名党员、一名团员惨遭杀害,40名学生被捕。这个事件,在历史上称作“七六”惨案。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几乎是“实录”,小说中写到的许多人物,用的是真名,如护校委员会宣传部长刘光宗、组织部长曹金月、检查部长杨鹤生等烈士;此外,烈士贾良图在小说中仅改一字,写成“贾应图”;烈士王慕恒和焦振生,小说中分别取姓氏小王、小焦……梁斌曾说:“自入团以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一个荆棘。二师‘七六’惨案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二棵荆棘。‘高蠡暴动’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三棵荆棘。自此以后,我下定决心,挥动笔杆做刀枪,同敌人战斗!”
可以说,《红旗谱》的写作冲动,来自于作家最本原的“内心召唤”。他曾说:“在这个时代中,一连串的事件感动了我。自此,我决心在文学领域里把他们的性格、形象,把他们的英勇,把这一连串震惊人心的历史事件保留下来,传给后一代。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红旗谱》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