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红旗谱》
书,从短篇发展到中篇,从中篇发展成长篇,其中有些人物在我脑子里,生活了不下一二十年。”此外,梁斌也是个非常注意生活积累和收集写作素材的作家。1947年,梁斌随军南下时,从束鹿到衡水、石家庄、邯郸等地,参加、领导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梁斌随身带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沿途的所见所闻。1953年,他在《红旗谱》创作之初,也曾在高阳、蠡县走村串户,访问当年参加革命斗争的老同志,搜集素材;另外,为了写《红旗谱》,梁斌还曾经“三辞官”:第一次是辞新《武汉日报》社长之职;第二次是辞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支部书记之职;第三次是辞天津市副市长之位。(周润健、邱枫《梁斌与〈红旗谱〉》)
梁斌从1935年开始酝酿《红旗谱》。头十年中,他写了大量文章,《红旗谱》中很多人物、情节在这些作品中初具雏形,如1934年创作的短篇《夜之交流》,写的是高蠡暴动;1942年发表的短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中,朱老忠的形象开始形成;1943年,这个短篇又被他写成了五万字的中篇,人物仍是朱老忠,但是题材得到了延伸与丰富。1953年6月,梁斌正式开笔《红旗谱》,一年后完成《红旗谱》第一部初稿。
《红旗谱》篇幅浩繁,全书共三卷:《红旗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11月初版)、《播火记》(作家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12月初版)、《烽烟图》(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5月初版),总计110万字。
《红旗谱》以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建构了一个20世纪前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尖锐的矛盾斗争以及家族复仇的故事。作品的时间横跨数十年,空间纵越农村与城市,以阶级斗争的眼光,通过描写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两个中心事件,展现了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与斗争图景,具有雄浑的史诗品格。
《红旗谱》第一部开篇,写了清末民初某年秋天的冀中锁井镇,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一口古钟,以毁掉作为四十八村村民集资购地的凭证,霸占农民的土地。朱家第一代农民朱老巩和严家第一代农民严老祥,一个挥铡刀片,一个扬斧头,和冯兰池对抗。冯兰池明的玩不成,就来暗的——请来地主严老尚调虎离山,骗走了朱、严,砸毁了大钟。朱老巩气得口吐鲜血,含恨离开了人世。冯兰池为斩草除根,逼死了朱老巩的女儿,也逼得他的幼子小虎儿远走关东。从此两家结怨。25年后,朱家的第二代农民朱老忠,即小虎儿长大成人,带着妻小,怀着强烈的复仇意愿还乡,途中,朱老忠遇见了严家的第二代农民严志和。此时,大革命的波涛汹涌澎湃,作品描写了朱、严二家农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如何在党的领导下,与冯家两代地主斗争的故事。朱老忠在反“割头税”、“保二师学潮”等革命运动与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思想走向成熟,意志更加坚定。故事结尾处,朱老忠望着风云变幻的天空,心中憧憬着革命光明的前途与未来。
《播火记》是《红旗谱》第二部,故事紧接“七六”惨案,描绘了锁井镇上的农民的生活及其和地主的斗争。《烽烟图》是《红旗谱》的第三部,写了“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由长城各口长驱直入,迅速占领了平津保地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该书就是以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描写了抗日战争烽烟初起的时代面貌。
《红旗谱》出版之后,一直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收到文艺界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作者长期以来在从事革命斗争的同时坚持文学创作的生活与艺术双向积累的集大成之作。如冯健男在描写农民问题有重大突破的意义上,给《红旗谱》以高度的评价。他认为“《红旗谱》描写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阶级斗争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