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58《上海的早晨》
    体裁:长篇小说

    作者:周而复

    原发刊物:

    发表时间:1958年第2期

    在“十七年”间,绝大部分作家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乡土、战争和历史等题材上,城市题材鲜有人涉足,即便有所涉及,也是被局限于“工厂”这一工人与资本家相斗争的平台上。显然,城市在文学创作领域里尚处于隐匿状态。发表于1958年第2期上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是为数不多的呈现“城市空间”的作品。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年后,当城市文学在中国文坛重新崛起并呈现兴旺发达态势,评论家们试图从“十七年文学”里寻找到新中国城市文学的源头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上海的早晨》竟然是建国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唯一一部城市题材的作品。可以说,《上海的早晨》是“十七年文学”里仅存的书写城市生活的文学硕果。

    《上海的早晨》的作者周而复,是一位精力充沛、经历丰富的多产作家。他的原名叫周祖式,原籍安徽旌德,生于南京。学生时代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36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夜行集》。1938年大学毕业后到延安。1944年冬去重庆。抗战胜利后,作为《新华日报》和新华社特派员,到东北、华北、华中等地采访。1946年去香港,从事文化界统一战线工作。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曾产生广泛影响。1949年5月由香港返回内地,在统战和文化部门工作,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上海的早晨》全书共四部,总计一百七十余万字。第一部于1952年夏开始创作,1954年3月完成初稿,1957年11月完成修改稿,1958年全文发表于杂志第二期上,1958年5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1961年7月完成第二次修改,1962年2月再版。1979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新1版;第二部于1954年春开始创作,1956年9月完成初稿,1962年9月至10月在《北京晚报》3版选载部分章节,同年12月出版。1979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新1版。第三部于1957年春开始创作,发表于杂志1979年第1、2期。第四部于1976年11月改出二稿,1979年冬在《新苑》文学季刊上发表,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至此,全书出齐。该书的创作从周而复动笔到出版完最后一部,长达27年。

    《上海的早晨》按照编年史的方式,以解放初期的上海为背景,以棉纺企业家徐义德及其一家人(三位太太)彼此间的矛盾、纠葛和他们的情感变化为故事主线,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从“三反”、“五反”到“公私合营”,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部历史过程。(作者曾经设想要写六部,后来他放弃了这一计划,只写四部:第一部写建国初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第二部写党开展“三反”、“五反”运动,依靠工人群众,采取团结、教育、孤立、改造的策略,同不法资本家展开斗争,并打退了资产阶级的进攻;第三部写“五反”运动后工厂的民主改革;第四部写工商业的公私合营,迫于形势,徐义德等资本家同意了公私合营的改革。)作品对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生活同时展开描写,刻画了各种类型的工商业者,多侧面地展示了当时资本家的不同心态。同时,作品还再现了解放初纺织工人的生活,塑造了众多的干群形象,折射了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的时代风貌。小说中,有名有姓的出场人物多达七十多人,是一部以反映社会运动为叙事主体的全景式的长篇小说。另外,作者也对民主改革、土地改革、以及抗美援朝等重大社会运动和历史事件作了宏观的描述,显示了作者试图驾驭大历史的写作雄心。

    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文学的抒情年代,作家们的创作主要是通过歌颂与抒情的方式书写党的丰功伟绩。这种歌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58《上海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