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第21章
气味,而是时时处处都不忘记兵凶战危,反映出谨慎从事战争的态度。
他开章就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计》)这句话与其说是孙子为着重视战争而强调研究战争,毋宁说是为着慎重对待战争而强调研究战争。
孙子之所以如此慎重地对待战争,是与他重民尊君的世界观密切相关的。
也就是说,重民、尊君的观点乃是孙子慎战思想的立足点。
我们知道,春秋时代民本主义思想己经萌发,民众问题己经提到了重要的地位。
《左传·桓公六年》写道,季梁对隋侯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僖公十九年》又说:“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
以民为神,重民轻神,这是思想观念上的一大进步,一大解放。
孙子继承这一重民思想,他从军事角度多次向国君呼吁要以民为主,考虑民众利益。
在柏举之战前,孙子反对兴兵攻楚,回答吴王的理由之一便是:“民劳,未可,待之。”
(《史记·吴太伯世家》)。
在《用间》篇中,孙子对于那些在使用间谍问题上,由于吝惜金钱爵禄,以致不明敌情,从而造成战争失败的将帅,深恶痛绝,说这种将帅是“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这里所谓“不仁”,即对民众不仁;所谓“非人之将”,即不是民众的好统帅。
重民,固然是孙子慎战论的立足点,但更为重要的立足点还是他那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尊君思想。
而且,重民与尊君在孙子看来是一致的,因而他常常把二者相提并论,他的名句“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地形》),就鲜明地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
既要保民,又要利主,这既是孙子考